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1033)

作品数:5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季玢韩廷俊更多>>
相关机构:常熟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小说
  • 2篇长篇
  • 2篇长篇小说
  • 1篇信仰
  • 1篇中国基督教文...
  • 1篇认罪
  • 1篇疼痛
  • 1篇女色
  • 1篇乔叶
  • 1篇自然书写
  • 1篇诙谐
  • 1篇文革
  • 1篇文学
  • 1篇基督
  • 1篇基督教
  • 1篇基督教文学
  • 1篇范稳
  • 1篇饭后
  • 1篇芳菲
  • 1篇爱情

机构

  • 5篇常熟理工学院

作者

  • 4篇季玢
  • 1篇韩廷俊

传媒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郑州师范教育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重建疼痛美学——以《迷镜之旅或女色芳菲》为中心的精神考察
2017年
遗失疼痛意识是当下中国诸多作家的精神特征。这意味着作家本身应该具备的"爱""梦想"和"反思"等能力向度和精神质素的严重缺失。长篇小说《迷镜之旅或女色芳菲》则试图通过一场剔骨见髓式的寻觅疼痛之旅,重建疼痛美学。宗教充盈着疼痛,充盈着爱,中国文学可以此为一种深刻而博大的精神资源,回归人的生存之思,直击灵魂疼痛,决然撕开神圣价值缺场的虚妄,让生命在疼痛、战栗中走向真实饱满。
季玢
关键词:疼痛
“树背后拖出的长长的阴影”——论乔叶的长篇小说《认罪书》
2017年
新时期以来作家对"文革"的书写呈现出代际差异的典型特征。作为"文革"的想象者,1970年代出生的乔叶创作了长篇小说《认罪书》,对幽暗微闭的"文革"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挖掘出所谓"平庸人"灵魂深处的种种罪性,蕴藏着作者对于终极价值的思考与追寻,为"70后"作家的"文革"写作开启了一个信仰反思的重要维度。
季玢
关键词:乔叶
从《饭后钟》看吴双热的办报风格
2014年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吴双热一贯坚守超然诙谐的办报风格,其于1921年创办的《饭后钟》典型地体现了这种风格。吴双热超然诙谐的办报风格主要通过报晓警世的办报宗旨、大气超然的史识品质、涉笔成趣的新闻谐著、化庄为谐的报载小说以及杂然众色的现代话语来呈现的。吴双热将报纸看作报晓之钟、警世之钟,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来唤醒国人的进步意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常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韩廷俊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基督教文学的自然书写
2013年
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里,伴随着都市文明缺点的日益显豁,自然与人性受到严重异化,人的完整性被无情割裂,回归自然乐园与回归本真人性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试图通过对自然的神性解释,从神意之美中寻觅终极的源泉,架起了重返自然乐园和复归本真人性的诗意桥梁。这种神性书写暗合了世界艺术潮流的脉动,提供了某种具有未来意义的现代化文化因子。
季玢
对话·信仰·爱情——解读范稳的长篇小说《大地雅歌》
2012年
范稳的《大地雅歌》在宗教和现实交错、民族混居与多种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氛围里,呈现了一个活佛和传教士的生死对话、一位藏族台湾老兵隔海西望的爱情,以及一段信仰拯救爱情、爱情改变命运的传奇,并借此探讨当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深刻的历史反思,努力探求怎样在中国的语境中实现文化兼容、信仰并存的伟大构建,以及如何以爱为出发点来解读当代人类共同关注的诸如爱情、信仰、战争、命运、人性、民族文化、生命尊严等精神命题,具有重要的当下意义。
季玢
关键词:信仰爱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