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1039)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黎杨全王智华更多>>
- 相关机构:孝感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数字时代艺术批评的空间转向被引量:4
- 2013年
- 数字时代,艺术作品借助网络得到了广泛的生产与传播,然而艺术批评却在网络空间中"失语"。批评家应介入网络发言。网络空间给艺术批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冲击,艺术批评必须相应地"转向"。网络空间带来了人群效应,批评主体应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网络空间带来了海量的艺术对象,批评家可采用寓言式批评与整体性研究的方法面对这种认知困境;网络空间让话语方式由独白走向了交互,艺术批评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交流性的语言。
- 黎杨全
- 关键词:艺术批评
- 网络追文族:读写互动、共同体与“抵抗”的幻象被引量:6
- 2012年
- 互联网让读者与作者的在线适时互动成为可能,这似乎在还原传统社会"讲故事"的群体氛围,同时批评对创作似乎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但实际上它与"讲故事"的精神形同而实异,同时在根本上形成对作者的双重绑架关系。追文族结成狂欢的共同体,但这种狂欢与在狂欢中建构的理想自我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追文族在阅读网文过程中基于业余者立场与玩耍心态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生产性,但最终业余者成为专家,使用价值重新沦为交换价值,从而无法走出"抵抗"的悖论。
- 黎杨全
- 关键词:共同体读写互动幻象网络理想自我讲故事
- 从立法到阐释:文学批评家网络生存的困境与可能
- 2012年
- 数字媒介带来了文学领域的变化,批评家可以从纸质媒介转战网络媒介,获取新的言说空间。然而,这带来了凝视机制的转换,造成了批评家权力的衰微。在众多匿名眼光的凝视之下,批评家在博客中建构的理想自我只是一种幻象。批评家应该顺应网络媒介的特点,调整写作姿态,从立法走向阐释与对话,由此,他们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网络解除自身专业性与公共性之间的悖论,实现公共关怀,同时可以联合起来,形成普遍的法团主义与"知识分子国际"。
- 黎杨全王智华
- 关键词:立法者阐释者凝视文学批评家网络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