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2034)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姚峰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德勒兹
  • 1篇语言
  • 1篇论争
  • 1篇非洲文学
  • 1篇《瓦解》

机构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姚峰

传媒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阿契贝与小民族语言的解域实践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聚焦德勒兹文学思想的本源性概念——"小民族语言",试图考证和厘清犹太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小民族语言思想,而德勒兹正是基于卡夫卡的观点对小民族语言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抽象与升华。小民族语言思想为我们从事后殖民文学研究无疑提供了理论利器。尼日利亚后殖民作家奇诺瓦·阿契贝也是运用小民族语言写作的大师。对于在非洲文学界饱受争议的语言问题,阿契贝认为非洲英语对于非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独特作用和价值。这一观点与卡夫卡的文学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最后,作者指出小民族语言思想对于文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价值在于其"解域"性,即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固有"辖域",使文学研究和创作处于永不休止的"生成"和"逃逸"过程中。
姚峰
关键词:德勒兹
阿契贝的《瓦解》与小民族文学的游牧政治被引量:12
2013年
德勒兹是一位长期为后殖民理论家们所忽视的哲学家,本文试图将德勒兹的"小民族文学"等理论引入对阿契贝非洲后殖民小说的讨论,这有利于打破经典后殖民理论对后殖民文学的"辖域"。通过"对位"分析法,本文比较了作为参照文本的《黑暗的心》与作为目标文本的《瓦解》。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大民族文学的非洲叙述表现为"条纹"空间中的话语复制,而以《瓦解》为代表的小民族文学叙述则在"平滑"空间中不断流动生成。因此,非洲小民族文学实际上是一种从"独裁"空间中逃逸的游牧政治。
姚峰
关键词:德勒兹《瓦解》
阿契贝与非洲文学中的语言论争被引量:4
2014年
写作语言的选择是非洲后殖民文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从非洲文学的本体、非洲文学的受众以及非洲语言的发展等视角出发,试图归纳和比较以瓦里和恩古吉为代表的非洲作家与阿契贝之间的观点差异。瓦里和恩古吉等非洲作家持有某种本质主义的语言二元论观点,而阿契贝则试图以一种德勒兹式的语言观解构这种刻板的二元主义。质言之,非洲作家使用的欧洲语言正是德勒兹文学思想中的小民族语言,非洲小民族语言并非欧洲大民族语言的"附庸",而恰恰具有解域大民族语言的"革命潜能"。
姚峰
关键词:非洲文学德勒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