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1060)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伍英姿戚学英戚健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莞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 过渡时期的政治语境与文艺论争被引量:2
- 2012年
- 建国初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语境制约着文艺界,决定了文艺论争呈现出相对复杂的状况。根据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属于人民的范畴,而从思想情感的性质上考量又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这种两面性使得过渡时期的文艺论争具有了一种"张力",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感在文艺中尚存立锥之地。随着过渡时期的压缩,小资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对象的一面被突出,其地位越来越尴尬,资产阶级思想遭到彻底的否定,文艺界的"中间地带"不复存在。
- 伍英姿
- 关键词:政治语境文艺论争
- 过渡时期的政治语境与文学规范
- 2012年
- 建国初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语境制约着文艺界,也决定着文学规范的生成。建国初期建立一套无产阶级文学规范,成为当务之急,"新的人民的文艺"应运而生。根据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文学规范中也为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随着过渡时期的压缩,社会主义因素增长并逐步成为唯一的因素,这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为最高的文学规范提供了契机,其被一步步确立为最高创作原则。
- 伍英姿
- 关键词:政治语境文学规范
- 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
- 2013年
-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剧烈动荡的政治、文化场域里,中国知识分子遭遇了从国家、民族、文化到自我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必须重新定位并建构新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位与建构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形态与特征,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学翻译向现代翻译规范的转型。而翻译主体不同的身份结构、身份认识与定位、文化立场与心态等身份认同问题,也决定了现代文学翻译规范的形成与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 戚健
- 关键词:身份认同危机中国知识分子文学翻译社会文化翻译规范文化场域
- “人民话语”与“十七年”文学的身份认同被引量:3
- 2014年
- 规约并指引着"十七年"文学的,是以阶级性为其内核的"人民话语"。本文将以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创作转变为例,辨析十七年文学中"人民"概念的产生、变化,及其内含的文化构成、民族国家想象,探讨人民话语的形成,以及在人民话语规训下所形成的阶级-民族身份认同机制,从中找出"十七年"文学发展的线索。
- 戚学英
- “人民”话语与阶级—民族国家想象——1940—1970年代文学中“人民”话语的建构被引量:3
- 2014年
- 占据1940—1970年代文学中心的是"人民"这一集体化形象。参与这一形象建构的,是阶级与民族国家双重话语。革命意识形态意图通过"人民"话语的建构,召唤广大人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将广大人民组织进阶级—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之中。
- 戚学英
- 关键词:启蒙
- 冷战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英雄人物”论被引量:2
- 2011年
- 新中国一诞生就面临全球性的冷战格局,冷战语境中中国当代文学要反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体现无产阶级文学属性。在这样的文学观念下,"英雄人物"因为能很好地承载"生活本质"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绝对主角。建国后近三十年里,虽然在冷战形势变动时,"英雄人物"论也受到过批判和质疑,但冷战语境中绝对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在文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阶级斗争一步步深化,"英雄人物"最终从确立走向了极端。
- 伍英姿
- 关键词:冷战阶级斗争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