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3072)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2
相关作者:孙琪云郭梅胡锴勋乔建辉余长林更多>>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解放军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骨髓
  • 2篇骨髓瘤
  • 1篇低剂量
  • 1篇预后
  • 1篇原始细胞
  • 1篇凝血
  • 1篇凝血酶原时间
  • 1篇硼替佐米
  • 1篇细胞
  • 1篇聚体
  • 1篇老年
  • 1篇老年人
  • 1篇老年性
  • 1篇急性
  • 1篇急性白血
  • 1篇急性白血病
  • 1篇减低

机构

  • 3篇解放军第30...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作者

  • 3篇孙琪云
  • 2篇余长林
  • 2篇乔建辉
  • 2篇艾辉胜
  • 2篇胡锴勋
  • 2篇郭梅
  • 2篇康岩
  • 1篇肖芳芳
  • 1篇赵月莹

传媒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减低剂量的硼替佐米治疗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回顾分析1.0mg/m2和0.7mg/m2两种低剂量硼替佐米治疗老年(≥60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相关毒副反应,探讨硼替佐米在老年患者治疗上的剂量选择。方法 2006年6月至2012年1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低于标准剂量的硼替佐米治疗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26例,其中16例接受1.0mg/m2剂量治疗,10例接受0.7mg/m2剂量治疗。观察疗效和相关毒副反应。结果第1个疗程结束后1.0mg/m2组和0.7mg/m2组有效的例数分别为13例和8例,第2个疗程结束后仍有效的例数分别为9例和5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和感染等,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1.0mg/m2和0.7mg/m2硼替佐米治疗剂量均相对安全有效;对于不能耐受1.0mg/m2者,也可选择0.7mg/m2剂量。
康岩赵月莹郭梅余长林乔建辉胡锴勋孙琪云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老年人
多发性骨髓瘤的危险因素以及个体化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恶性血液肿瘤,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不同患者具有多样性的临床特征以及生物学特点,预后也有很大差异。对于其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各种新型药物和移植的应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危险因素研究以及相应的个体化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康岩孙琪云艾辉胜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个体化治疗
初诊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30
2013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预测出血风险的临床意义,探究引起上述5项凝血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回顾分析114例AL患者不同凝血指标异常情况下的出血情况,分析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变化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AL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8.1%;凝血5项均正常的患者亦可能合并轻度出血;异常的凝血指标数量越多,出血程度越重;PT及D-D对其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凝血异常发生率与初诊时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存在相关性(χ2=4.184,OR=1.021,P﹤0.05),与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细胞遗传学异常无明显相关(P﹥0.05);起病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与D-D值显著相关(r=0.3,P﹤0.01)。结论:AL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异常的凝血指标越多,则出血程度越重,其中PT及D-D对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起病时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与凝血指标异常(尤其是D-D)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老年、高白细胞数及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与凝血异常无关;通过对PT、APTT、TT、FIB、D-D的监测,为临床判断及防治出血事件提供实验依据。
肖芳芳胡锴勋郭梅乔建辉孙琪云艾辉胜余长林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出血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原始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