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2012A061400007)

作品数:223 被引量:1,322H指数:17
相关作者:黄汉林戎伟丰陈青松黄永顺吴邦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中山大学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5篇医药卫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理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生物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29篇职业病
  • 21篇细胞
  • 19篇蛋白
  • 18篇中毒
  • 16篇色谱
  • 16篇相色谱
  • 15篇三氯乙烯
  • 14篇气相
  • 14篇气相色谱
  • 12篇职业病危害
  • 12篇色谱法
  • 11篇职业卫生
  • 11篇工作场所空气
  • 10篇射线
  • 10篇气相色谱法
  • 9篇乙烷
  • 8篇毒性
  • 7篇血管
  • 7篇噪声
  • 7篇工频

机构

  • 223篇广东省职业病...
  • 20篇中山大学
  • 14篇广东省妇幼保...
  • 1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3篇广州市第十二...
  • 12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广东药科大学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贵阳医学院
  • 3篇广东药学院
  • 3篇广东医学院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广州市职业病...
  • 3篇贵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劳动保...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36篇黄汉林
  • 27篇戎伟丰
  • 25篇陈青松
  • 24篇黄永顺
  • 22篇吴邦华
  • 22篇宋向荣
  • 21篇吴奇峰
  • 21篇梁伟辉
  • 20篇赵娜
  • 19篇黄振烈
  • 18篇徐国勇
  • 18篇郑倩玲
  • 18篇苏世标
  • 17篇李荣宗
  • 17篇王海兰
  • 17篇肖斌
  • 17篇夏丽华
  • 17篇李宏玲
  • 16篇陈嘉斌
  • 14篇张丹英

传媒

  • 182篇中国职业医学
  • 8篇中国辐射卫生
  • 5篇中国工业医学...
  • 3篇工业卫生与职...
  • 3篇环境与职业医...
  • 3篇中国卫生工程...
  • 2篇中华劳动卫生...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职业卫生与应...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毒理学杂志
  • 1篇护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34篇2017
  • 47篇2016
  • 40篇2015
  • 64篇2014
  • 34篇2013
2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35nm激光致新西兰兔晶状体氧化损伤效应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索波长为635 nm的激光对新西兰兔眼晶状体的氧化损伤效应。方法 1在体激光暴露实验。健康雌性新西兰兔5只,随机取2只兔为空白对照组(4只眼),另3只兔的右眼为暴露组(3只眼),左眼为自身对照组(3只眼);暴露组兔眼以照射功率为20 m W的635 nm激光连续照射2 h/d,每周6 d,共60 d,2个对照组兔眼均不进行激光暴露;实验结束后分离各组晶状体进行透明度检查,采用酶标仪测定晶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水溶性蛋白(WSF)、脲溶性蛋白(USF)的水平,计算WSF占总蛋白百分比(%)。2离体激光暴露实验。健康雌性新西兰兔4只,分离晶状体置于无菌M199培养基孵育后,以左眼为自身对照组(4只眼),右眼为暴露组(4只眼);暴露组晶状体以照射功率为20 m W的635 nm激光照射8 h/d,连续照射5 d;自身对照组晶状体不进行激光暴露。采用酶标仪测定晶状体SOD活力和MDA水平。结果在体激光暴露实验中,暴露组1只晶状体后囊部位出现轻微混浊,Geraldin分级为1级,其余各组晶状体均未发现浑浊现象,Geraldin分级为0级;暴露组、自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晶状体的SOD活力和MDA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OD:(1.803±0.542)vs(1.982±0.513)vs(1.247±0.235)mmol/(min·gprot),P>0.05;MDA:(0.078±0.017)vs(0.080±0.005)vs(0.077±0.006)μmol/gprot,P>0.05];3组晶状体WSF、USF的水平和WSF占总蛋白百分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SF:(113.31±14.70)vs(118.75±12.91)vs(114.05±14.41)g/L,P>0.05;USF:(3.23±0.22)vs(3.04±0.48)vs(2.52±0.50)g/L,P>0.05;WSF占总蛋白百分比:(97.33±0.30)%vs(97.39±0.25)%vs(97.79±0.70)%,P>0.05]。离体激光暴露实验中,暴露组晶状体SOD活力低于自身对照组[(0.144±0.004)vs(0.172±0.004)mmol/(min·gprot),P<0.05];2组晶状体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1±0.002)vs(0.030±0.003)μmol/gprot,P>0.05]。结论 635 nm激光暴露可能会导致晶状体氧化损伤反应,具�
严茂胜张骁陈青松王恰张丹英林瀚生郎丽殷霄肖斌徐国勇晏华
关键词:新西兰兔晶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溶性蛋白
工频电磁场对作业人员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长期工频电磁场接触对作业人员的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某省10座500 kV变电站长期接触工频电磁场的94名作业人员为接触组,86名不接触工频电磁场的行政及后勤人员为对照组。采集2组人员周围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百分比。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人群中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6.62±9.85)%和(67.98±9.36)%,B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0.67±4.42)%和(11.41±3.99)%,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1.88±10.22)%和(19.64±9.42)%,2组人群上述3种细胞百分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性别、年龄、饮酒、喝茶、吸烟、接受医疗照射、生活应激事件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工频电磁场接触以及工龄均对上述3个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无影响(P>0.05)。结论长期接触工频电磁场对作业人员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无影响。
陈慧峰李丽闫雪华李华亮黎丽春王汉钦温薇李荣宗李小亮
关键词:工频电磁场极低频电磁场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中性红摄取实验预测化学品急性毒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估BALB/c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性红摄取(3T3 NRU)实验预测化学品急性毒性的能力及其替代经典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的可行性。方法第1阶段从细胞毒性登记库(RC)中选取11种化学品进行暴露24.0、48.0、72.0 h的3T3 NRU实验,将所得半抑制浓度(IC50)与RC中大鼠急性毒性半数致死剂量(LD50)建立回归模型。第2阶段选取15种化学品进行暴露24.0、48.0、72.0 h的3T3 NRU实验,将所得IC50值根据RC回归模型计算LD50预测值,对受试化学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与经口急性毒性实验LD50值的急性毒性分级结果比较。结果第1阶段实验结果显示:暴露24.0、48.0、72.0 h的3T3 NRU实验IC50值均可与RC提供的LD50建立在RC回归模型可信区间内的回归模型[暴露24.0 h组:lg(LD50)=0.470×lg(IC50)+0.582,决定系数(R2)=0.937,F=132.805,P<0.05;暴露48.0 h组:lg(LD50)=0.475×lg(IC50)+0.638,R2=0.925,F=111.107,P<0.05;暴露72.0 h组:lg(LD50)=0.480×lg(IC50)+0.639,R2=0.933,F=125.514,P<0.05],3T3 NRU实验可应用RC回归模型预测急性毒性的LD50值。第2阶段实验结果显示:暴露24.0、48.0和72.0 h的3T3 NRU实验LD50预测值与经口急性毒性实验LD50值的急性毒性分级一致率分别为60.0%(9/15)、66.7%(10/15)和60.0%(9/15);3T3 NRU实验判断急性毒性为5级的化学品,其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的分级均为5级。结论 3T3 NRU实验适合于对低毒的化学品进行检测,可用RC回归模型预测3T3 NRU实验的急性毒性LD50值;对于预测毒性分级为4级及以下者,3T3 NRU实验的LD50预测值可作为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始剂量。
曾丽海黄振烈杨杏芬葛怡琛殷霄赖关朝
关键词:急性毒性细胞毒性实验化学品
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基因表达水平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低剂量长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人群的周围血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XⅡ)基因表达水平。方法随机选择HBRA和对照地区(CA)各50名年龄为50.0—59.0岁男性居民作为HBRA组和CA组。采集2组人群肘静脉血分离白细胞和血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白细胞中COX1ImRNA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中COXⅡ蛋白水平。结果HBRA组人群白细胞COXⅡ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CA组[(13.01±1.76)vs(1.00±0.23),P〈0.01],HBRA组人群血浆中coxI蛋白水平与C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0.58,1.56)vs0.88(0.44,1.57)mg/L,P〉0.05]。结论低剂量长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能导致线粒体COXⅡ基因表达水平上升,可能与适应性反应机制相关。
杨敏苏世标郭强之耿继武李晓艺
关键词:高本底辐射低剂量线粒体
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热休克蛋白27基因表达水平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长期连续天然放射性照射人群的热休克蛋白27(hsp27)基因表达水平。方法随机选择我国阳江市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50名50~59岁男性居民为HBRA组,另选择在恩平市某镇对照地区( CA)年龄相仿的50名男性居民为CA组。采集周围血分离血浆和白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中HSP27蛋白水平,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测定白细胞中hsp27 mRNA相对表达水平(以ΔCt值表示,ΔCt值越大表示mRNA相对表达水平越低)。数据采用中位数( M)与四分位数( P25,P75)描述。结果 HBRA组和CA组人群的血浆HSP27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0.98,2.82) vs 1.48(1.12,2.45) mg/L,P >0.05]。 HBRA组周围血白细胞中hsp27 mRNA的ΔCt值低于CA组[1.68(1.33,2.35) vs 3.08(2.13,4.47),P<0.01],即HBRA组hsp27 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CA组。结论低剂量长期连续照射可能提高人体白细胞hsp27基因表达水平,诱导产生适应性反应。
张丹英郭强之李文肖斌严茂胜苏世标
关键词:高本底辐射热休克蛋白27HEATPROTEIN
手传振动接触人群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白指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手传振动接触人群发生振动性白指(VWF)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用于筛查VWF的价值。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某金属加工厂从事金属打磨抛光作业1年以上的77名男性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主诉VWF情况分为非VWF组(34人)和VWF组(43人)。采集研究对象肘正中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E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WF判断指标,并构建新的多变量模型指标^y,对有关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与非VWF组比较,VWF组工人血浆中ET水平下降(P<0.01),TGF-β水平升高(P<0.01);但2组工人血浆中s ICAM-1和5-HT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吸烟、饮酒和手部症状等混杂因素后,ET水平与VWF发生呈负相关(P<0.01),TGF-β水平与VWF发生呈正相关(P<0.01);s ICAM-1和5-HT水平均与VWF发生无关联(P>0.05)。采用ET和TGF-β判断VWF的ROC曲线下面积(A_Z)分别为0.787、0.691(P<0.01),灵敏度分别为70.60%和53.49%,特异度分别为79.10%和85.29%;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以ET和TGF-β构建的^y判断VWF的A_Z为0.821(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09%和76.47%。ET和TGF-β、^y和ET的A_Z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的A_Z高于TGF-β(P<0.05)。结论手传振动接触人群血浆中ET和TGF-β水平均与VWF发生有关联,可进一步用于筛查VWF的研究;s ICAM-1和5-HT与VWF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郎丽林瀚生陈青松肖斌张莹曾繁松
关键词:手传振动振动性白指血管调节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5-羟色胺
某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企业三甲基氯化锡接触水平调查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车间空气中以及工人尿中、血中三甲基氯化锡(TMT)水平,评估聚氯乙烯(PVC)塑料制品企业工人TMT接触水平,探讨工人接触负荷与生物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早期生物学监测指标。方法以某PVC塑料制品企业生产车间制粒、破碎、押出和组装岗位TMT作业工人为接触组(124人),以该企业非TMT作业工人为对照组(25人),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TMT水平,采集2组工人尿样和血样检测TMT水平。结果生产车间空气中TMT水平为中位数(M)为0.012 73 mg/m3;制粒、破碎、押出和组装岗位空气中TMT的M分别为0.017 96、0.016 60、0.009 42和0.000 50 mg/m3,制粒、破碎岗位空气中TMT水平相对较高,组装岗位空气中TMT水平最低(P<0.01)。接触组工人尿中TMT的M为0.005 9 mg/L,该组工人尿中TMT检出率高于对照组(91.1%vs8.0%,P<0.01)。接触组工人血中TMT检出率为37.1%,对照组及组装岗位工人血中均未检出TMT;制粒、破碎和押出3个岗位工人血中TMT的M为0.043 7 mg/L。接触组工人尿中TMT检出率高于血中TMT检出率(P<0.01)。接触组工人尿中TMT检出率高于血中TMT检出率(P<0.01)。接触组工人尿、血样中TMT水平均与工作场所空气中TMT水平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24、0.795,P<0.01)。结论 PVC塑料制品企业制粒和破碎岗位接触较高水平的TMT,工人尿中、血中TMT水平均与TMT接触水平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采用尿中TMT作为生物标志物较血中TMT好。
吴邦华戎伟丰王芳陈简超何嘉恒郑倩玲陈慧峰胡世杰
关键词:聚氯乙烯三甲基氯化锡生物标志物工作场所空气血液尿液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涉及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文献,分析总结正己烷中毒的临床特点,为修订GBZ 84《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1990—2014年公开发表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相关文献,筛选有详细临床资料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5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文献共68篇,共计1 027例中毒患者,均为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男性165例,女性862例,年龄中位数为28.3(13.0~59.0)岁,发病潜伏期以2.0~10.0个月多见。817例(占79.6%)患者有诊断分级记录,诊断为轻、中和重度慢性正己烷中毒分别为418、241和158例。736例(占71.7%)患者相关文献报告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水平,其中91.8%(676/736)患者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水平超过我国职业接触限值(180 mg/m^3)。慢性正己烷中毒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626例(占61.0%)患者属感觉-运动障碍型,256例(占24.9%)患者单纯以运动障碍为主,145例(占14.1%)患者单纯以感觉障碍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四肢远端为重的双侧对称性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神经-肌电图改变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且病情早期即可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156例(占15.2%)患者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尿2,5-己二酮水平,检出率为50.6%(70/156)。慢性正己烷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或方法,临床上以促进神经修复的综合治疗方法为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效果更显著;954例患者报告治疗效果,治愈率为83.6%(798/954);156例(占15.2%)未治愈患者主要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主要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检查是其最重要的诊断手段;目前以综合治疗法为主,患者预后良好。
樊春月陈嘉斌宋燕芹王艳艳程樱郎丽
关键词:正己烷慢性中毒周围神经病文献计量学
矽肺患者自身免疫指标检测意义的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矽肺患者血清中3项自身免疫指标的表达水平和(或)异常率,以及与矽肺患者肺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69名矽肺患者为病例组,6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两组人群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RF)、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表达水平及ANA的异常率进行检测;对病例组进行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清中的ANA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中的RF、抗ds-DNA抗体表达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病例组RF及抗ds-DNA抗体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矽肺患者间血气分析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叁期患者肺通气功能较壹、贰期患者下降明显(P<0.05),矽肺壹期与贰期患者间肺通气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A在贰期矽肺、肺区小阴影总体密集度为2级等情况下异常率最高,但在不同的矽尘接触时间、矽肺分期、肺区总体密集度、肺通气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氧分压正常与否间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贰期患者血清中的RF、抗ds-DNA抗体表达水平最高,但在不同分期矽肺患者间血清中的RF、抗ds-DNA抗体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患者血清中的RF、抗ds-DNA抗体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矽尘接触时间、肺通气功能、血气分析、矽肺诊断分期及肺区总体密集度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矽肺患者血清中的ANA异常率较正常人高,RF、抗ds-DNA抗体无出现高表达;三者与矽肺患者肺部病变程度不存在相关性。ANA可能与矽肺发病机理有关,其临床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李聪吴奇峰李伟锋赵娜邓小峰梁伟辉谭剑明王海兰
关键词:矽肺类风湿因子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
纳米碳酸钙对作业人群健康影响初步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了解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接触水平以及纳米碳酸钙对工人的健康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某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35名接触纳米碳酸钙的工作人员为接触组,按照年龄和工龄1∶1匹配,以某事业单位35名无接触尘毒的工作人员为对照组。对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颗粒计数水平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进行检测,计算累积CTWA。通过健康检查比较2组人员的健康状况,并分析接触组肺通气功能减退与纳米碳酸接触水平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接触组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颗粒计数水平中位数(M)为15716个/cm3,CTWA的M为2.419 mg/m3,上述2个指标均以包装岗位水平最高。接触组肺通气功能减退率高于对照组(57.1%vs 5.7%,P<0.01),免疫球蛋白G水平高于对照组(M:13.50 vs 10.70 g/L,P<0.05),补体3水平高于对照组[(1.15±0.15) vs (1.08±0.13) g/L,P<0.05],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1.17±0.18) vs (1.27± 0.13) mmol/L,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M均为0.50‰,2组上述2个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自变量引入标准为0.10、剔除标准为0.15的条件下,经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的影响后,发现肺通气功能减退的发生和纳米碳酸钙累积CTWA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优势比为2.74,95%可信区间为(0.88~8.56),P=0.08]。结论纳米碳酸钙接触可导致肺通气功能减退、免疫系统反应和血电解质改变。肺功能检查可作为纳米碳酸钙接触人群的健康检查项目。
梁丽红黄振烈蒙得志阮小林董明杨展鸿赖关朝黄伟欣杨爱初陈嘉斌黄汉林
关键词:纳米纳米材料纳米碳酸钙肺功能损伤免疫球蛋白尿钙微核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