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11工程”项目(CUHK451480)
- 作品数:9 被引量:82H指数:5
- 相关作者:耿波庄初升宋俊华高小康刘晓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吉首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211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个人本真性的建构被引量:7
- 2011年
- 从16世纪开始,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社会"中的个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18世纪,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本真性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存在主义哲学家真正从人类生存的哲学高度探讨了个人本真性问题。海德格尔将时间性的维度纳入到对人的本真存在的考察之中,认为向死而生是人的本真存在,而日常存在却又不断掩藏死的可能性,人的日常存在处于非本真之中,所以本真的向死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萨特从人面对自己的存在时所采取的真诚与自欺这两种态度出发,探讨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这两种存在方式的真实性与超越性。在萨特看来,人就是在真实性与超越性的分裂、矛盾的张力中,维持了自己的本真存在。
- 刘晓春
- 关键词:本真性真诚道德向死而生自欺
- 连州“四会声”中古精庄知章组今读的类型和层次被引量:6
- 2011年
- 连州市本土的粤方言自称为"四会声",与粤西、桂东勾漏片基本连成一体。本文以西岸镇石马村石正自然村(原属清水镇)的口音为例,论证"四会声"中最显著的语音特点是古精庄知章组声母今读属于三分的类型。特别是古知组三等字的白读层读如端组,这在粤方言中非常罕见,但在其他的一些方言中具有平行的表现,反映了这类方言声母系统的一个古老的历史层次。
- 庄初升
- 关键词:粤方言历史层次
- 蓝田瑶族“舞火狗”的文化类征与保护价值被引量:4
- 2010年
-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种融祭祀、仪式、节庆和歌舞为一体的民族民俗活动,具有祭祀性、仪式性、节庆性和歌舞性等特征。"舞火狗"对蓝田瑶族人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既是蓝田瑶族人自我认同、自我传承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又是蓝田瑶族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的特色资源。认识蓝田瑶族"舞火狗"文化类征与保护价值,是科学保护蓝田瑶族"舞火狗"的基本前提。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保护,必须在蓝田瑶族人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 宋俊华杨慧红安婧
- 关键词:民俗
- 龙门农民画的特色优势与产业化路线被引量:6
- 2010年
- 龙门农民画具有浓郁岭南特色,与陕西户县农民画、上海金山农民画鼎足,但相对于后两者,龙门农民画产业化程度还不高。龙门农民画除了采用传统产业化模式外,要充分利用其特色优势,走品牌化、差异化、链条化和可持续化的产业化路线。
- 宋俊华钟福新邓剑
- 连南瑶族自治县石蛤塘村的语言生活被引量:4
- 2011年
- 石蛤塘是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的一个自然村,语言生活十分丰富,村民对内使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土话,对外使用全县共同交际用语客家话。此外,许多村民还兼通粤语和其他方言。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语言环境、语言态度和语言交际三个方面描述了石蛤塘的语言生活现状,着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族姓、权势、婚姻和年龄四个因素如何制约石蛤塘村民掌握和使用土话、客家话和粤语这三种方言的语言交际行为。
- 庄初升岳嫣嫣
- 关键词:粤北土话客家话语言生活濒危方言
- 粤北洞冠水流域的“军声”被引量:3
- 2011年
- 位于粤北洞冠水流域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及阳山县黎埠镇,少数村落通行一种鲜为人知的方言——"军声",这种属于粤语性质的"军声"在语言特点及语言生活方面颇具特色。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对洞冠水流域"军声"的历史形成、地理分布、语言特点及使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性的描写,指出这是一种虽处于濒危状态但又生命力旺盛的汉语方言。
- 邹晓玲丁沾沾
- 关键词:客家方言濒危方言
- “后申遗”时代的公共性发生与文化再生产被引量:16
- 2012年
-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忽略了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后申遗"时代,文化觉醒引发的文化归属存在"误认"可能,遗产公共性则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避免"误认"。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上。
- 耿波
-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再生产
- 走向“后申遗时期”的传统文化保护被引量:39
- 2012年
- "后申遗时期"是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认识的结果。非遗保护的第一个时期是以"申遗"活动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开端。这个时期提高了政府和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扩大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进入"后申遗时期"意味着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反思,要求把非遗保护从重申遗转向重保护,重新认识生产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反思生产性保护中的权益以及非遗衍生品的经营问题,反思文化生态保护观念与措施,从而推进传统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 高小康
- “后申遗”时代的公共性发生与文化再生产被引量:2
- 2012年
-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遗产公共性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之上。
- 耿波
-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