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0A252)
-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蔡华赵荣崔勇代洪亮许雪峰更多>>
- 相关机构:滁州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上psy基因位点的分子证据
- 2010年
- 为检测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是否存在psy基因,以扩增普通小麦(2X=AABBDD=42)psy基因的相同引物psy02和psy06在节节麦(2X=DD=14)中进行PCR反应。结果表明,引物psy02在节节麦基因组DNA中的扩增产物长206 bp,与普通小麦中扩增的196 bp序列同源率为93.0%,对应的第2外显子区域内仅有1 SNP;引物psy06在节节麦基因组DNA中的PCR产物长305 bp,与普通小麦中扩增的302 bp序列同源率达95.77%,对应的第6外显子区域内无SNP,说明在小麦D染色体组中存在psy基因,且psy基因部分外显子序列在D染色体组的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
- 蔡华马传喜司红起乔玉强
- 关键词:普通小麦节节麦D染色体组黄色素
- 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被引量:2
- 2011年
- 高校双语教学在融合专业学习和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已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高校期望通过双语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语教学发展方面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基础薄弱、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本文对高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如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并结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对双语教学的开展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 蔡华赵荣
- 关键词:双语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
- 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性被引量:1
- 2012年
- 以安徽滁州地区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滁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chuju’)为试材,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方法克隆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NCBI注册号HQ256697。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点的滁菊样品均能扩增出一条长381bp的f3′h基因片段,该片段与探针序列GU249553第3外显子对应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8.69%,同源区域内有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其中3个SNPs导致氨基酸编码序列的改变。滁菊与葡萄属(Vitis vinifera)、高粱属(Sorghum bicolor)、芸苔属(Brassica napus)、牵牛属(Ipomoea nil Magenta)、苹果属(Malus×domestica)、番薯属(Ipomoea purpurea)等物种f3′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60%~98%和68%~97%之间。不同植物f3′h基因的分类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菊属植物f3′h基因在系统进化中处于较高位置。
- 蔡华许雪峰诸立新孙艳辉代洪亮崔勇
- 安徽一个水仙栽培种的核型研究
- 2010年
- 采用植物染色体根尖压片技术,对安徽一个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se Roem.)栽培种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水仙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0,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3.63,臂比>2∶1的染色体比为0.87,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0.04%,核型类型为进化程度较高的3B型;在第6组c染色体上有1个随体,核型公式为2n=3x=30=2m+10sm+t+17st(SAT),为节段异源三倍体。该栽培种与其他地区水仙的核型相比存在明显的细胞学差异,表现在随体的个数以及同源异源性方面,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水仙不同变种在不同地区为适应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而在染色体水平上产生了微小变异,这也是中国水仙遗传多样性的细胞学证据之一。
- 蔡华邢伟韦朝领
- 关键词:水仙染色体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