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A005)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王怀平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言意
  • 1篇言意之辨
  • 1篇隐逸
  • 1篇隐逸情结
  • 1篇语图
  • 1篇越界
  • 1篇图文
  • 1篇图像
  • 1篇情结
  • 1篇著述
  • 1篇魏晋
  • 1篇魏晋南北朝
  • 1篇文化
  • 1篇文化教育
  • 1篇文学原型
  • 1篇理想社会
  • 1篇另一半
  • 1篇南北朝
  • 1篇教育

机构

  • 3篇安徽财经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篇王怀平

传媒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应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另一半——论古代图像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在当下"图像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应当重视古代图像资源,合理打通深入传统文化生成语境的路径,全面把握文化文本,深度解读文化意义,从而切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王怀平
关键词:传统文化
“桃花源”文学原型的图像置换被引量:1
2012年
"桃花源"是显现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理想社会,但其意蕴内涵却在文艺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桃花源"题材的图像创作推动了"桃花源"意蕴的演绎与发展,这种创作以《桃花源记(并诗)》中"桃花源"文学原型为核心,立足语言与图像符号在表现中的互通与交叉,通过对文学原型"出位"元素的表现,将源文本中的文学场景、文学场域以及文学意象置换于图像世界,创造了图像世界的"桃花源","桃花源"形态与意蕴在不同主体、相异符号的置换性创作中得到不断衍生与发展。
王怀平
关键词:理想社会文学原型
《归去来兮辞》隐逸情结的文图置换被引量:1
2013年
《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于朝市中的入世精神与隐逸于山林中的出世精神。《归去来兮辞》深刻的隐逸情结引发了后世诸多文人的精神共鸣,其图景式描绘契合于图像符号的表现,因此出现了诸多图像作品对《归去来兮辞》的模仿与再创造。在从《归去来兮辞》到图像作品的文图置换性创作中,古代隐逸实践中的入世精神与出世精神化生出形态各异的可视图景。
王怀平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隐逸情结文学图像
言意之辨与魏晋南北朝语图符号的越界会通被引量:1
2013年
"言意之辨"在哲学层面肯定了"象"的表意功能。受此思潮影响,在文艺实践中,"象"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演变,图像符号创造"象"的方式也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力求以自然物象、内心意象为摹写的对象而表现主观情意,文学语言在摹写物象、心象中借鉴图像符号的造"象"方式,出现了创作实践中语言符号对图像符合的参照;同时,图像符号也在创作中模仿文学语言的表现模式,语图符号越过传统表现的界线,形成了在语图一体、语图分体、语图合体等多种关系文本中的会通关系。
王怀平
关键词:语图越界会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