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0321101)

作品数:3 被引量:187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国华傅伯杰王志恒胡会峰郭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地理分布
  • 1篇有机碳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物种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库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库
  • 1篇土壤质地
  • 1篇温带
  • 1篇温带草原
  • 1篇物种
  • 1篇空间格局研究
  • 1篇灌丛
  • 1篇灌丛植被
  • 1篇草原
  • 1篇草原土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篇刘国华
  • 1篇吴庆标
  • 1篇胡会峰
  • 1篇张德平
  • 1篇王效科
  • 1篇孔红梅
  • 1篇王志恒
  • 1篇郭然
  • 1篇傅伯杰
  • 1篇韦琳林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粘粉粒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04年
土壤在维持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土壤粒级分组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并探讨其空间差异与成因.结果表明,(1)在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在不同地质发育的土壤类型中变异较大,而土壤粘粉粒组分中的有机碳(SOC clay-silt)、全氮(TNclay-silt)质量分数变异较小.在土壤表层(0~20 cm),SOC、TN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24%~3.70%、0.0316~0.3403 mg/kg,而SOCclay-silt、TNclay-silt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61%±0.50%、0.3440%±0.0251%.在土壤下层(20~40 cm),SOC、TN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13%~2.91%、0.0175~0.2511 mg/kg,而SOCclay-silt、TNclay-silt平均值分别为2.65%±0.63%、0.2622%±0.0923%.(2)土壤有机碳、全氮与土壤粘粉粒比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土壤粘粉粒比例愈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土壤中稳定性就愈强.
吴庆标王效科张德平郭然
关键词:温带草原成土过程土壤质地土壤碳库
Kriging插值法在植物物种地理分布空间格局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0年
Kriging插值法是一种定量化描述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方法,主要应用于空间采样以及相关的一些空间格局分析。而物种的地理空间分布是物种在自然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物种分布的研究目前主要从气候的角度来探讨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是仅从气候考虑又有局限性,而且很难真实地反映出物种地理空间的分布格局。因此,将Kriging插值法引进到物种分布的研究中,并以我国广泛分布的物种——栓皮栎为例,探讨其可行性。结果表明:Kriging插值法能很好地拟合物种地理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其误差程度较小。该研究的结果可为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物种的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孔红梅韦琳林刘国华
关键词:物种地理分布
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被引量:156
2006年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462.64×104hm2,总碳储量为1.68±0.12PgC(1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0.88±0.77MgC·hm-2(1Mg=106g),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5.92~17MgC·hm-2之间波动。2)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南3省(云南、贵州、四川)既是我国灌丛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分布面积占6种灌丛总面积的23.5%,又是我国灌丛碳储量的主要储库,碳储量占整个6种灌丛碳储量的1/3(32.6%),适宜的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平均碳密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与我国森林和草地的植被碳储量相比,这些灌丛碳储量相当于我国森林和草地碳储量的27%~40%和36%~55%。
胡会峰王志恒刘国华傅伯杰
关键词:灌丛碳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