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099)

作品数:30 被引量:195H指数:9
相关作者:周永红张利杨瑞武丁春邦郑有良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生物学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鹅观草
  • 12篇鹅观草属
  • 9篇仲彬草属
  • 7篇亲缘
  • 7篇亲缘关系
  • 7篇染色体
  • 7篇物种
  • 7篇核型
  • 6篇拟鹅观草属
  • 5篇植物
  • 5篇细胞
  • 5篇小麦
  • 5篇赖草
  • 4篇种间
  • 4篇赖草属
  • 3篇遗传学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配对
  • 3篇种间关系
  • 3篇猬草属

机构

  • 30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鸟取大学

作者

  • 30篇周永红
  • 20篇张利
  • 18篇杨瑞武
  • 16篇丁春邦
  • 13篇郑有良
  • 10篇张海琴
  • 5篇魏秀华
  • 4篇刘世贵
  • 4篇张颖
  • 4篇凡星
  • 3篇魏育明
  • 2篇邓小锋
  • 2篇廖进秋
  • 2篇康厚扬
  • 1篇辻本壽
  • 1篇沙莉娜
  • 1篇吴卫
  • 1篇张春
  • 1篇汤加勇
  • 1篇王益

传媒

  • 10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草业学报
  • 3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 2篇遗传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8篇2005
  • 10篇2004
  • 3篇200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和Pseudoroegneria strigosa细胞色素c成熟蛋白亚基ccmFN基因的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研究报道了禾本科小麦族物种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和Pseudoroegneria strigosa的细胞色素c成熟蛋白亚基ccmFN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显示,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和Pseudoroegneria strigosa的ccmFN序列相似性为99%。它们与小麦的ccmFN具有98%的相似性,与水稻和玉米分别有97%和93%的相似性。还讨论了该基因具有的系统学意义。
凡星张颖周永红
关键词:PSEUDOROEGNERIA
仲彬草属植物ITS序列PCR产物直接测序与克隆测序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通过PCR产物克隆测序和直接产物测序的方法对禾本科小麦族仲彬草属10个物种的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rDNA进行了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属植物ITS区直接产物测序与克隆测序存在较大差异,克隆测序序列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地理分布、细胞学、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对仲彬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比直接测序方法更为可靠。
曾建张利凡星张春张海琴周永红
关键词:仲彬草属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应用RAPD分子标记探讨拟鹅观草属的种间关系被引量:21
2005年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8种1亚种和鹅观草属(Roeg neria)7种植物。35个引物产生的344条DNA扩增片段中,328条(95.35%)具有多态性,利用344个RAPD标记,在NTSYS软件中,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建立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R.elytrigioides、R.alashanica和R.magnicaespes与拟鹅观草属的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它们与拟鹅观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鹅观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远;3)RAPD分子标记可以将拟鹅观草属的物种分开,而且形态相似,地理分布相同或相近的物种聚类在一起;4)RAPD结果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RAPD技术能为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DNA水平上丰富的资料。
丁春邦周永红杨瑞武张利郑有良
关键词:拟鹅观草属RAPD分子标记亲缘关系RAPD标记种间关系遗传相似系数
Pseudoroegneria spicata×P.libanotica种间杂种F_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对P .spicata、P .libanotica和它们的人工种间杂种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和繁育特征进行了分析 ,杂种F1 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 0 4 5Ⅰ +6 5 5Ⅱ (C -值 =0 86 ) ,表明这 2个种含有相同的染色体组 ,且亲缘关系较近。杂种F1 花粉育性小于 2 % ,不能正常结实 ,表明 2个亲本种间存在较强的生殖隔离 。
丁春邦周永红杨瑞武张利
关键词:种间杂种杂种F1染色体配对花粉育性染色体组细胞遗传学研究
仲彬草属物种细胞质基因组PCR-RFLP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应用PCR-RFLP技术对32份仲彬草属和2份外类群共34份材料细胞质基因组DNA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选用的16个引物中4个叶绿体引物和5个线粒体引物可扩增出稳定而明显的PCR产物,其扩增产物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结果发现,所有的135种引物/酶组合中,得到清晰稳定的83种引物/酶组合,其中在32份仲彬草属材料中有40种引物/酶组合(占48.2%)能检测到多态性,但多态性水平较低。32份仲彬草属物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33以上,平均值为0.903。聚类分析表明,细胞质基因组PCR-RFLP标记能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32份仲彬草属材料聚为4类。同种不同居群细胞质间的遗传变异很小,分别聚在一起;种间的细胞质遗传差异大于种内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而形态相似、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有聚类在一起的倾向。因此,利用细胞质基因组PCR-RFLP标记不仅可检测到仲彬草属种间多态性,也可检测到种内多态性。细胞质基因组PCR-RFLP标记能为仲彬草属物种系统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张利周永红郑有良刘世贵
关键词:仲彬草属亲缘关系
小麦族仲彬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4年
概述了仲彬草属植物的分类历史、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以及仲彬草属植物的形态学、细胞学、RAPD和RAMP分子标记、5SrRNA基因、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该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和资源评价与利用进行了展望。
张利周永红郑有良
关键词:地理分布仲彬草属
小麦族拟鹅观草属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4年
综述了拟鹅观草属植物的分类历史、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以及对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细胞学标记、染色体组分析、分子生物学标记。
丁春邦周永红
关键词:禾本科小麦族拟鹅观草属
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的RAMP分析及系统学意义被引量:16
2005年
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4属23个物种进行了RAMP分析.结果表明属间变异极大,多态性极高.31个引物组合产生的286条DNA扩增片段均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各自聚为一类;Roegneriaalashanica、R.elytrigioides和R.magnicaespes聚类在一起 猬草属的模式种Hystrix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ystrixduthiei和H.longearistata单独聚为一类;形态相似、染色体组相同、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聚类在一起.本研究结果基本上同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相吻合,将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仲彬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比较恰当,而猬草属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RAMP标记可作为评价多年生小麦族物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
张颖周永红张利张海琴杨瑞武丁春邦
关键词:披碱草属仲彬草属物种鹅观草属系统学意义
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简报)被引量:5
2008年
将纤毛鹅观草与2种不同形态的多枝赖草进行属间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植株。分析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显示,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的杂种染色体配对频率很低,平均每细胞仅形成1.04和2.09个二价体,平均每细胞染色体交叉数为1.50和4.50,C-值为0.05和0.16。表明鹅观草属的StY基因组与赖草属的NsXm基因组之间的同源程度很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甚远。
张海琴凡星王益周永红
关键词:纤毛鹅观草多枝赖草属间杂交染色体配对
波兰小麦和矮兰麦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FISH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以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为探针,对波兰小麦(Triticum polonicum L.)和矮兰麦(T.turgidum L.cv.Ailanmai)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秆波兰小麦(T.polonicum L.High)和矮兰麦的45SrDNA和5SrDNA基因位点高度一致,都显示4个45S rDNA和6个5S rDNA基因位点;矮秆波兰小麦(T.polonicumL.Dwarf)的45S rDNA基因位点与高秆波兰小麦和矮兰麦也一致表现出4个位点,而其5S rDNA基因位点有8个。同时讨论了rDNA基因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在种间和种内存在差异的原因。
廖进秋杨瑞武周永红辻本壽
关键词:波兰小麦RDNA基因荧光原位杂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