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939)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2
- 相关作者:胡文顾晓松顾剑辉刘丹张燕平更多>>
-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南通市中医院江苏省神经再生研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人腕部正中神经断裂后靶皮肤血流灌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初步了解成人周围神经断裂后靶皮肤的血流灌注特点。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技术,检测成人腕部正中神经断裂缝合后早期受损神经支配区皮肤的基础血流灌注及在冷、热等刺激后的血流灌注变化,采用两点辨别觉和单丝触觉评定感觉功能。结果:神经断裂缝合后22~37 d,患侧手掌桡侧半皮肤及示、中指指腹基础血流灌注较正常减少约90%,且以0℃冰水或45℃温水刺激30 s后局部血流灌注无明显变化。患侧示、中指指腹不能感知规格6.65单丝触压,两点辨别觉超过25 mm。结论:失神经皮肤区域处于低血流灌注状态,且对冷、热等刺激无反应。
- 顾晨胡文邓爱东顾晓松顾剑辉
-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
- 小鼠神经缺损管式修复后长时程功能恢复与再生评价
- 2014年
- 目的了解壳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共聚体(PLGA)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小鼠神经缺损后神经功能长时程恢复水平与再生神经成熟度。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n=6),以自体神经修复(n=6)和缺损组(n=6)为对照,术后1年采用热痛阈测定、电生理学、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评定神经功能,采用靶肌湿重比、组织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综合评定神经重支配和再生神经成熟度。结果人工神经移植物组足底痛觉反应潜伏期、神经源性血管扩张程度、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s)波幅和潜伏期、靶肌湿重比、再生轴突数量等指标与自体神经修复组相近,但与健侧相比CMAPs潜伏期较长,髓鞘较薄,轴突直径分布滞后。结论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小鼠神经缺损术后1年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再生神经数量和靶肌重支配水平与自体神经修复相当,但再生神经纤维成熟度未达正常。
- 糜大国张燕平顾天文赵亚红胡文
- 关键词:小鼠
- 双极金属钩电极体表刺激大鼠坐骨神经电生理特性检测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双极金属钩电极体表刺激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电生理特性的可行性。方法:麻醉后依次用体表刺激坐骨神经和暴露坐骨神经直接刺激2种方式,记录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测量CMAP平均振幅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并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经体表刺激可记录到稳定腓肠肌CMAP,其波形与直接刺激神经干所记录CMAP波形基本一致,2种方式记录的CMAP平均振幅分别为13.8±3.0mV和13.3±1.8 mV,MCV分别为53.2±5.1m/s和54.7±2.6 m/s,2种刺激方式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经双极金属钩电极体表刺激坐骨神经记录CMAP是可行的,这为采用电生理方法动态监测周围神经再生提供参考依据。
- 王亚先杨令延胡文
- 关键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
-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足底皮肤血流灌注变化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周围神经损伤后患区皮肤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神经传导功能和轴突溃变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动态分析足底血流变化,分别采用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损伤远侧神经传导功能变化和轴突溃变情况。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足底皮肤血流灌注急剧增高,高灌注状态在损伤后3 d内恢复到接近正常;神经切断后24 h刺激损伤远侧段神经记录的腓肠肌CMAP波幅减小95%以上;损伤后4 d远侧神经段内绝大部分轴突已溃变清除。结论:大鼠神经切断后患区皮肤血流呈高灌注状态且在损伤后3 d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高灌注状态可能不依赖于远侧段神经冲动传导功能的保持,但与轴突溃变状态相关。
- 沈钟一顾天文胡文
-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传导
- 周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神经再生效果的评价被引量:22
- 2012年
- 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是手外科、显微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动物模型实验性周围神经再生效果的评价在相关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是衡量实验性周围神经再生效果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神经和靶器官是评价再生的两个重要环节。实验性周围神经再生的评价就是运用形态学、电生理学和功能行为学等手段.
- 胡文顾晓松
-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周围神经修复修复重建外科周围神经再生
- 大鼠坐骨神经去感觉模型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感觉纤维在背根神经节的定位,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去感觉模型。方法采用TrueBlue坐骨神经逆行示踪法和大体解剖观察(17只大鼠,共34侧),了解大鼠坐骨神经感觉纤维起源于哪些背根神经节;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切除大鼠左侧14.k背根神经节(n=8),术后进行红外热痛觉测定和神经捏压试验,评价感觉去除情况。结果神经逆行示踪显示坐骨神经感觉纤维的来源及比例如下:Ⅰ型,源自14一16,占58.8%;Ⅱ型,源于L4-L5,占8.8%;Ⅲ型,源于18-L6占23.5%;Ⅳ型,源自L8~L5,占8.9%。该组成和比例与大体解剖所见相似。切除大鼠左侧k~k背根神经节后,左足第五趾末节趾腹痛觉丧失,直接捏压术侧胫神经、腓总神经和腓肠神经时大鼠均无疼痛反应。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感觉纤维主要源于14一k背根神经节,但部分坐骨神经有L3参与,可通过切除一L3~L6背根神经节来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去感觉传人模型。
- 刘丹张燕平糜大国顾剑辉胡文
- 关键词: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
- 不同神经示踪剂组合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逆行标记效率比较
- 2013年
- 目的:探讨神经示踪剂荧光金(FG)、真蓝(TB)和荧光红(FR)两两组合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标记效率差异,为再生神经重支配准确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大鼠胫神经示踪模型,采取神经内注射与神经横断后近侧断端浸泡(20min)2种方式,分别对FG、TB和FR的两两组合进行示踪试验。示踪术后5d,取脊髓腰膨大段冷冻纵切,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显微成像和计数。结果:FG联合TB示踪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数量最多,其次为FG联合FR,而FR联合TB组标记细胞数最少,双标比例也最小。神经断端浸泡方式使用示踪剂时标记效率仅为神经内注射的2/3左右。结论:FG联合TB以及FG联合FR示踪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标记效果较好,且神经内注射使用示踪剂效果优子持续20min的神经断端浸泡。
- 刘丹胡文张燕平邓爱东顾剑辉
-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
- 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容积传导对复合肌动作电位记录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受损神经容积传导对靶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s)检测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在钳夹段远侧及近侧不同位置,采用不同强度刺激坐骨神经,记录胫前肌CMAPs,比较不同条件下CMAPs振幅大小。结果:当刺激钳夹段近侧3 mm处坐骨神经时,需要强度3 mA以上才能记录到最大振幅的CMAPs,且近侧神经上刺激点距钳夹段越远,引出胫前肌CMAPs所需刺激强度就越大;用强度0.3~0.5 mA依次刺激钳夹段远、近侧神经,前者可记录稳定的CMAPs,而后者未能记录到。结论:容积传导呈明显衰减特点,过强的刺激可能导致对神经损伤的漏诊,因此术中应用电生理方法判定神经损伤位置和程度时所采用的刺激强度应适中。
- 胡文王亚先刘丹顾晓松
- 关键词: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