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12B091100467)

作品数:8 被引量:55H指数:3
相关作者:胡建广李高科刘建华郑锦荣毛笈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玉米
  • 7篇甜玉米
  • 2篇单倍体
  • 2篇种子
  • 2篇倍体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诱变
  • 1篇诱变效应
  • 1篇诱导率
  • 1篇玉米种
  • 1篇玉米种子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上位性
  • 1篇生理机制
  • 1篇甜玉米种子
  • 1篇配合力
  • 1篇皮厚
  • 1篇种子活力

机构

  • 8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8篇胡建广
  • 6篇李高科
  • 5篇刘建华
  • 4篇郑锦荣
  • 3篇于永涛
  • 3篇毛笈华
  • 3篇韩福光
  • 2篇文天祥
  • 2篇李春艳
  • 1篇李余良
  • 1篇杨静
  • 1篇祁喜涛
  • 1篇王永飞
  • 1篇陈新振

传媒

  • 4篇玉米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3个甜玉米自交系空间诱变效应及变异系育种潜力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以3个甜玉米自交系1132、RC1及1022为基础材料,2006年经卫星搭载返回地面后进行3季种植观察,各发现1个突变株,其中,1132变异株茎节间变短、植株矮化、果穗变粗;RC1变异株株高和穗长增加、单穗重显著增加;1022变异株茎节间距明显增加、株高和穗位变高、果穗变大变粗、雄穗分枝减少。对3个变异株连续6代自交和穗选,获18个稳定变异系。以18个变异系及相应对照为被测系,骨干系HZ3、265OR1、N16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变异系产量及相关性状、株高及穗位高等进行配合力分析和自身表现评价,结果表明,5个变异系在自身性状表现及重要性状配合力上均表现优良,具有较大育种潜力。
李高科胡建广郑锦荣刘建华文天祥
关键词:甜玉米骨干自交系空间诱变效应配合力
超甜玉米新品种‘粤甜20号’被引量:1
2013年
‘粤甜20号’是以自交系‘XWY’为母本、‘TT5-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甜玉米新品种。平均鲜果穗产量为16 255.5~16 377 kg·hm-2,穗长18.3~21.6 cm,单苞鲜质量356.5 g,穗粗5.0 cm,籽粒可溶性糖含量30.54%~31.81%,籽粒果皮厚度64.42~69.31μm,适口性好,外观商品性佳,适应性强。
郑锦荣李高科刘建华李余良胡建广
关键词:超甜玉米
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5年
从分子和生理生化层面分析玉米种子活力的形成、老化和劣变、修复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综述种子活力测定方法和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玉米种子活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毛笈华于永涛胡建广
关键词:玉米种子活力生理机制
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被引量:9
2015年
果皮厚度是影响甜玉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掘果皮厚度的基因资源、了解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是指导其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日超-1(薄果皮,56.57μm)×1021(厚果皮,100.23μm)的190个BC1F2家系为作图群体,分别采用2种遗传模型检测QTL。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3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位于3.01、6.01、8.05区段,分别解释8.6%、16.0%和7.2%的表型变异,其中3.01和8.05处QTL以加性效应为主;基于混合线性CIM模型(MCIM)共检测到5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其中除8.05处QTL为加性QTL外,另有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QTL,1对是2.01和6.05处QTL之间的互作,另1对则是5.06和6.01处QTL间的互作。这2对互作QTL分别解释了6.63%和12.48%的表型变异率。本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等都在果皮厚度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检测QTL上位互作的MCIM模型更适用于果皮厚度QTL定位。本研究还在其中4个QTL的区域内分别检索到胚乳中色素合成以及细胞转变的相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果皮厚度的变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于永涛李高科祁喜涛李春艳毛笈华胡建广
关键词:甜玉米果皮厚度QTL
甜玉米双单倍体系的纯度鉴定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17对多态性SSR引物对"粤甜13"的79个DH系进行分子鉴定,并与DH系表型性状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SSR标记检测技术是鉴定甜玉米DH系材料是否纯合的有效手段,仅通过田间表型鉴定很难准确判断材料是否纯合。规范加倍及扩繁程序是解决DH系混杂的根本措施。
李高科胡建广陈新振韩福光刘建华文天祥
关键词:甜玉米纯度鉴定SSR标记
低温对甜玉米种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为了探究低温对甜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抗寒性的差异机制,本研究以1组甜玉米自交系的种子为材料,通过低温胁迫下的萌发试验,筛选出耐寒性较强的1132和对低温敏感的国区T12,分别研究了其在10℃和26℃条件下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耐寒自交系1132的抗氧化酶活性整体高于敏感系国区T12。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1132吸胀萌发的种子中SOD、POD和CAT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中间有波动,在胁迫后24h,3种酶的活性均高于常温对照;而国区T12在低温胁迫后SOD和POD大体为增加趋势,CAT则持续降低,在胁迫后24h只有SOD的活性高于常温对照。1132的SOD3、SOD9、CAT1相对表达量较国区T12高,虽未表现出与其酶活变化趋势严格一致,但低温胁迫使其整体表达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2个品种的相对表达量均低,可能是POD3并非表达POD的关键基因,因此在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方面可能造成了两者抗寒性和发芽率的差异。综上,玉米种子萌发期的耐寒性与抗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则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表达调控过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鉴定和筛选耐低温种质资源、培育高发芽势种子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同时为防御玉米低温引起的冷害提供参考。
杨静毛笈华于永涛李春艳王永飞胡建广
关键词:甜玉米萌发抗氧化酶
甜玉米单倍体浸种方法优化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以"粤甜13号"单倍体种子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直接浸泡单倍体种子,同时设置加倍时间及加倍温度两个因素,并对单倍体浸种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加倍时间和加倍温度均会影响甜玉米单倍体加倍效果,通过秋水仙素直接浸泡甜玉米单倍体种子,可显著提高甜玉米单倍体加倍率。如不考虑各因素间互作,最适加倍浓度、处理时间及加倍温度分别为0.02%、30 h、32℃;若考虑各因素间互作,0.02%浓度,24℃处理32 h可获得较高的单倍体结实率,药害率低,且均优于自然加倍和常规秋水仙素处理。
李高科郑锦荣胡建广韩福光刘建华
关键词:甜玉米单倍体浸种
甜玉米单倍体高效诱导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为高效开展甜玉米单倍体诱导,以16个不同类型甜玉米材料为母本,7个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及其所配制的18个诱导系组合为父本,研究诱导系、母本材料、母本花丝长度及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同时,通过研究诱导率杂种优势及正反交效应,探讨利用诱导系组合进行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诱导系单倍体诱导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变幅0.44%~2.56%;母本材料、母本花丝长度及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母本材料被诱导率变幅0%~4.75%,母本长花丝时诱导诱导率较高,高温高湿不利于单倍体诱导.所有组合杂种优势指数均为正值,变幅28% ~719.15%,16个组合具有正向中亲优势,变幅-72%~619.15%,14个组合具有超亲优势,变幅-80.86%~589.8%;诱导率存在显著正反交效应,其中6对组合为母本诱导率高,对应组合诱导率也高;筛选出诱导率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组合“YS1 ×YE24”用于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综合来看,诱导系、母本基因型、授粉时母本花丝长度及田间环境均影响单倍体诱导率,诱导率存在较强杂种优势和正反交效应,合理选配亲本,可组配出优良的诱导系组合.
李高科胡建广郑锦荣刘建华韩福光
关键词:甜玉米诱导率杂种优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