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499)

作品数:15 被引量:236H指数:11
相关作者:马风云姚秀粉白世红秦光华辛贺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黄河三角洲
  • 8篇土壤
  • 8篇混交
  • 8篇混交林
  • 6篇刺槐
  • 4篇多样性
  • 4篇盐碱
  • 4篇盐碱地
  • 4篇黄河三角洲盐...
  • 4篇碱地
  • 3篇人工林
  • 3篇高通量
  • 3篇高通量测序
  • 3篇测序
  • 2篇树种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细菌
  • 2篇人工刺槐林

机构

  • 15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山东省林业科...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三明学院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山东省林业引...

作者

  • 15篇马风云
  • 4篇姚秀粉
  • 3篇辛贺
  • 3篇白世红
  • 3篇秦光华
  • 2篇李树生
  • 2篇韩跃
  • 2篇张钟心
  • 1篇王振猛
  • 1篇彭一丹
  • 1篇马海林
  • 1篇侯龙鱼
  • 1篇刘德玺
  • 1篇刘艳
  • 1篇周健
  • 1篇王莉莉
  • 1篇马胜国
  • 1篇刘方春
  • 1篇杨庆山
  • 1篇李永涛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山东林业科技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地区刺槐白蜡人工混交林枯落物分解的林龄差异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刺槐白蜡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选取7,12,21,30年生的刺槐白蜡人工混交林,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为期2年的枯落物分解。结果表明:(1)混交林枯落物分解系数为0.44~0.60,大小顺序为30a>21a>12a>7a;半分解周期为1.15~1.58年,分解周期为4.96~6.83年,两者大小顺序为7a>12a>21a>30a。(2)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N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初始C/N值显著负相关;4个林龄混交林枯落物初始N含量之间差异显著,12,21年生混交林枯落物初始C/N值差异不显著,但它们与7,30年生混交林枯落物初始C/N值差异显著(P<0.05)。(3)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4个林龄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综上,随着林龄的增加,枯落物初始N含量升高,初始C/N值降低,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度加快。
敬如岩黄雅丽丁新景陈博杰马风云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刺槐白蜡混交林
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特性被引量:12
2016年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特性,选取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国槐刺槐混交林、榆树刺槐混交林4种混交林,采用凋落物袋法进行为期1年8月的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4种混交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变化规律相似,前期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4种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系数介于0.55-0.74,其中臭椿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系数最高,榆树刺槐混交林最低;臭椿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周期最短为4.03a,榆树刺槐混交林最长为5.47a。4种混交林凋落物中N、P、K、木质素含量以及木质素/N差异显著(P〈0.05),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其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K含量以及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混交林土壤pH、含水量与凋落物分解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电导率、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凋落物分解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壤pH、含水量升高有利于凋落物分解,而电导率、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升高则减缓凋落物分解。
丁新景解国磊敬如岩马风云刘方春马海林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混交林凋落物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刺槐混交林细根分布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刺槐混交林及纯林细根空间分布格局,选取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采用土柱法取样,从细根生物量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根长密度等方面研究盐碱地中不同林分中树木细根的垂直分布情况,从细根生物量分析不同林木细根垂直分布情况,研究不同人工林细根分布差异及土壤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在细根的生物量、表面积、体积、根长等方面都显著高于臭椿刺槐混交林和刺槐纯林;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95.77%细根生物量分布在0~60 cm土层,臭椿刺槐混交林85.37%细根生物量分布在0~40 cm土层,而刺槐纯林的细根在土壤中分布则比较均匀,0~40 cm土层细根占生物量总量的66.38%。绒毛白蜡细根生物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林木。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细根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根长密度显著高于刺槐纯林;臭椿刺槐混交林高于刺槐纯林,差异不显著。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细根总根尖数分别是刺槐纯林的2.34倍、1.23倍,总分叉数分别为刺槐纯林的6.15倍、1.66倍。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树木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细根生物量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适当的混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增强植物吸收土壤营养物质的能力,混交使人工林在盐碱立地条件下适应能力提高。
白世红丁新景马风云马风云敬如岩李树生
关键词:刺槐混交林纯林细根盐碱地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黄河三角洲4种人工林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7
2018年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刺槐、榆树、白蜡、臭椿4种人工林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土壤中共有31门细菌;4种人工林土壤中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细菌以及刺槐、臭椿人工林土壤中硝化螺旋菌门细菌是土壤中的优势群落。不同人工林土壤中酸杆菌门、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广古菌门、泉古菌门、蓝藻菌门细菌丰度差异显著。刺槐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白蜡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低。土壤pH、含水量、有机质含量与酸杆菌门细菌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pH与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芽单胞菌门细菌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有效磷含量与人工林细菌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存在一定差异,土壤pH、含水量、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素。
丁新景黄雅丽敬如岩马风云安然田琪陈博杰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人工林土壤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黄河三角洲刺槐臭椿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混交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刺槐臭椿混交林以及臭椿和刺槐纯林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细菌门分类水平上,臭椿纯林、刺槐纯林、刺槐臭椿混交林土壤中分别检测出27、25、31门细菌,3种不同林分土壤中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芽单胞菌门、疣微菌门8种细菌是土壤中的主要细菌群落,其中酸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细菌群落。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中各门细菌相对丰度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壤细菌物种数和Shannon指数值分别为1910和9.1高于两种纯林。通过对土壤主要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3种不同林分之间在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上有较高程度的分离,差异显著(P<0.05),有效磷含量与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三者相互影响,刺槐臭椿混交增加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细菌结构和多样性。
安然马风云崔浩然秦光华黄雅丽田琪
关键词:混交林土壤细菌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混交林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异质性被引量:21
2014年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混交林土壤盐分在旱季和雨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黄河三角洲新造的由11个树种组成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绘制上层(0 ~ 15 cm)和下层(15~30 cm)土壤电导率的随机性和结构性的半方差图以及空间分布图,研究春季和秋季不同深度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电导率平均值在春季和秋季有显著差异,不论是上层还是下层,春季均大于秋季.春季上层和下层土壤电导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12 ~5.18和0.83~3.72 mS/cm,变度分别为4.06和2.89 mS/cm.秋季上层和下层土壤电导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85 ~2.91和0.62~3.05 mS/cm,变度分别为2.06和2.43 mS/cm.春季土壤电导率变异系数较大,而秋季则较小.2)春季混交林上层和下层土壤电导率均有强烈的自相关性,变程分别为13.47和12.72 m.秋季上层和下层土壤电导率变异函数的半方差图几乎为直线,变程分别为213和71m,超出了取样范围,表明在该取样尺度下没有自相关性.3)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混交林地春季土壤电导率斑块化程度高于秋季.
韩跃马风云解国磊秦光华马胜国
关键词:混交林土壤电导率空间异质性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混交林不同树种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揭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混交林不同树种的光合特性,探寻适宜的混交林优势树种,利用CIRAS-1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黄河三角洲盐碱地6种常见树木(桑树、刺槐、白蜡、苦楝、杨树和国槐)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及气孔导度。结果表明:6种树木4项指标峰值大部分出现在10:00和14:00;杨树和国槐光合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桑树的蒸腾速率为双峰曲线,其余树种四项指标为单峰曲线;影响6种树木光合速率的因子依次是光合有效辐射>叶温>气孔导度,而蒸腾速率则是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叶温;杨树、国槐和刺槐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指标值较高,相较于其它树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辛贺马风云张钟心姚秀粉彭一丹韩跃秦光华
关键词: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4种不同树种人工林根际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研究黄河三角洲4个不同树种人工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揭示人工林改善土壤生产力的微生物学机制,为人工林的栽培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臭椿、榆树、绒毛白蜡和刺槐4种人工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结合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臭椿、榆树、白蜡和刺槐人工林根际土壤细菌分别有27、26、28和28门,酸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3门细菌在4种人工林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大于10%,是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群落;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浮游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疣微菌门5门细菌相对丰度超过1%,是根际土壤中的主要群落。4种人工林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WS3、蓝藻菌门、广古菌门、厚壁菌门、OD1和软皮菌门7门细菌丰度差异显著。2)4种人工林中刺槐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1 828.49、2 602.81、8.92和0.95。榆树根际土壤细菌物种数和白蜡根际土壤细菌Chao1指数最低,分别为1 703.36和2 161.69。臭椿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最低,Simpson指数最高,分别为8.73和0.98。3)榆树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最低。刺槐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为3.47 mg·kg-1,显著高于其他3种人工林。臭椿根际土壤pH、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为8.52、48.63 mg·kg-1、330.27 mg·kg-1和74.83 g·kg-1,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人工林。4)人工林根际土壤电导率、含水量、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与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相关关系显著,土壤pH与细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黄河三角洲4种人工林根际土壤细菌结构相似,但部分细菌丰度差异显著;刺槐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土壤电导率、碱解氮�
丁新景敬如岩黄雅丽陈博杰马风云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通量测序土壤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退化人工刺槐林地土壤特征被引量:20
2010年
黄河三角洲大面积人工刺槐林出现了衰退现象,表现为树木梢头出现不同程度的枯稍。为了揭示该地区刺槐林衰退的原因,对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林的土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密度(全层)逐渐增大,土壤多项养分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土壤含盐量随退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在不同退化程度的刺槐林分中,基本趋势是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林的土壤中微生物总量随退化程度的加重而减少。
马风云白世红侯本栋刘艳侯龙鱼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土壤特征黄河三角洲
1983-2014年来黄河三角洲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被引量:5
2017年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景观类型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本文基于1983年、1987年、1991年、1995年、1999年、2004年、2010年和2014年的遥感资料,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景观类型结构、变化速率、景观格局以及转换类型的定量分析从而揭示景观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湿地优势度较大;湿地、滩涂面积减少近五成,人工建设面积增加显著;2)研究时段内,前期以盐场/养殖用地变化幅度最大,后期以林地变化幅度最大;耕地始终是变化幅度最小的景观类型;3)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明显,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提高;4)研究区主要的转换类型有耕地和湿地间转换、湿地和滩涂向盐场/养殖转换以及耕地和湿地向城镇村/工矿/交通用地转换三大类;5)研究区景观类型变化驱动因素包含作为先决条件的自然因素和起主导作用的人为因素两部分。
刘德彬李逸凡王振猛杨庆山李永涛周健王莉莉马风云刘德玺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