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9102014)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刘颖刘登科王平保张大帅穆帅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活性
  • 3篇血小板聚集
  • 3篇抗血小板聚集
  • 3篇抗血小板聚集...
  • 2篇受体拮抗剂
  • 2篇拮抗剂
  • 1篇对羟基苯甘氨...
  • 1篇血栓
  • 1篇三唑
  • 1篇三唑并
  • 1篇受体
  • 1篇凝血活性
  • 1篇哌嗪
  • 1篇嘧啶
  • 1篇肽类
  • 1篇精氨酸
  • 1篇精氨酸加压素
  • 1篇抗凝血
  • 1篇抗凝血活性
  • 1篇类化

机构

  • 4篇天津药物研究...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2篇天津渤海职业...
  • 2篇天津法莫西医...
  • 2篇天津药物研究...
  • 1篇河南大学

作者

  • 6篇刘登科
  • 6篇刘颖
  • 5篇王平保
  • 2篇穆帅
  • 2篇杨静
  • 2篇廖上腾
  • 2篇张大帅
  • 1篇王兵
  • 1篇陈立功
  • 1篇牛端
  • 1篇于冰

传媒

  • 4篇合成化学
  • 1篇精细化工中间...
  • 1篇中国药物化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型ADP受体拮抗剂的合成及其抗凝血活性被引量:2
2014年
以5,6,7,7a-四氢噻吩并[3,2-c]吡啶-2(4H)酮盐酸盐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10个新型的ADP受体拮抗剂———2-乙酰氧基-5-[2-氧代-2-(4-取代哌嗪-1-基)]乙基-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4a^4j),收率51%~72%,其结构经1H NMR,IR和HR-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a^4j均具有一定的抗凝血活性,其中4g,4i和4j的活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噻氯匹定,对大鼠凝血时间增长率分别为43.5%,71.8%和58.0%。
廖上腾杨静刘颖于冰王平保刘登科
关键词:ADP受体拮抗剂抗凝血活性
非肽类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精氨酸加压素(AVP)可以通过与不同的AVP受体亚型结合产生抗利尿、收缩血管、加强记忆、参与体温和免疫调节、参与社会行为调节等不同的生理作用。AVP在体内参与雷诺氏综合征、痛经、焦虑症、抑郁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抗利尿激素分泌紊乱综合征等疾病的过程。新型高效的非肽类AVP受体拮抗剂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结构及构效关系等方面介绍了非肽类AVP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张大帅穆帅刘颖刘登科王平保
关键词:精氨酸加压素构效关系
新型三唑并[4,5-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2016年
以2-丙硫基-4,6-二氯-5-氨基嘧啶为原料,与伯胺类化合物(1)经取代反应制得氨基嘧啶类化合物(2);2经重氮化反应制得三氮唑类化合物(3);3与胺类化合物经亲核取代反应和水解反应合成了26个新型的三唑并[4,5-d]嘧啶类化合物(6a^6z),其结构经1H NMR和ESI-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模型测试结果表明:26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6d,6i和6l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强,抑制率分别为61.9%,69.3%和71.2%。
王兵杨静姜希明刘颖刘登科王平保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制备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乙醛酸法合成DL-对羟基苯甘氨酸,再用氯化亚砜法将DL-对羟基苯甘氨酸酯化后与L-(+)-酒石酸成盐,甲醇做溶剂,水杨醛作消旋剂,利用不对称转化法制得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酒石酸盐,经水解,中和得到D-对羟基苯甘氨酸。考察了酯化条件及消旋剂的用量,并对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拆分总收率为70.7%,光学纯度99.8%。同时,采用1H NMR对化合物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张大帅穆帅牛端刘颖王平保刘登科
关键词:对羟基苯甘氨酸拆分
新型噻吩并四氢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被引量:1
2016年
噻吩并[3,2-c]四氢吡啶和噻吩并[2,3-c]四氢吡啶分别与取代苄溴(2a^2g)经取代反应后,用2 mol·L-1氯化氢乙醚溶液成盐合成了噻吩并四氢吡啶衍生物(3b^3e,3g和5a^5g);噻吩并[3,2-c]四氢吡啶酮与取代苄溴经取代反应,再与乙酸酐缩合,最后经2 mol·L-1氯化氢乙醚溶液成盐合成了噻吩并四氢吡啶衍生物(7d,7e,7g^7i)。3,5和7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ESI-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5和7均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7d,7h和7i的抑制率分别为66.2%,86.8%和88.3%,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噻氯匹啶。
樊梦林姜希明刘颖刘登科王平保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血栓
新型N-取代四氢噻吩并[3,2-c]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2013年
以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哌嗪结构的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3a~3p),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ESI-HR-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表明,3a~3p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3a,3c,3i和3j的抑制率分别为66.8%,69.5%,70.4%和65.2%。
刘颖陈立功廖上腾刘登科
关键词:哌嗪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