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003102)
- 作品数:10 被引量:392H指数:10
- 相关作者:李新车涛王根绪周剑李海英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 SSM/I监测地表冻融状态的决策树算法被引量:17
- 2009年
- 基于样本统计分析及冻结和融化地表的辐射/散射特性建立了判别地表冻融状态的决策树,首次联合使用散射指数、37GHz垂直极化亮温及19GHz极化差3个关键指标识别出地表或植被冠层的冻融状态,同时剔除了沙漠和降水的影响。利用国际协同加强观测期(CEOP)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壤温度和湿度观测系统获取的4cm地温数据代表浅层土壤真实冻融状态验证分类结果,其准确性达87%。经分析,约40%和73%的误分分别发生在浅层土壤温度为-0.5—0.5℃和-2.0—2.0℃之间,即冻结点附近;且多发生在冷暖季节过渡时期,即4—5月和9—10月,分别占误分的33%和38%。基于该决策树获得的2002年10月—2003年9月中国全境地表冻结日数图,以中国冻土区划及类型图为参考进行精度评价,其总体分类精度为91.66%,Kappa系数为80.5%,且冻融界线与季节冻土分布南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晋锐李新车涛
- 关键词:SSM/I亮温决策树
- 高寒矮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分析被引量:70
- 2004年
- 通过对高寒矮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研究显示,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群落的组成和优势种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群落从以禾本科为主,向以杂类草为主的群落演替。中度和重度退化样地与原生植被样地的禾草类、莎草类以及群落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随退化程度的加深,禾草类、莎草类等优质牧草比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杂类草,其比例明显升高,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
- 李海英彭红春王启基
- 关键词:高寒矮嵩草草甸植物群落退化演替地上生物量
- 基于遥感和GIS绿洲发育适度规模分析——以酒泉绿洲为例被引量:12
- 2006年
- 绿洲规模扩张超过阈限,将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是决定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确定水量与适度绿洲面积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以典型农业型绿洲-酒泉绿洲为例,以研究区1986年Landsat TM和2000年ETM+数据为基础遥感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了该区基于生态需水的适度绿洲规模。结果表明,1986年实际绿洲面积小于适宜绿洲面积,绿洲还有扩张的潜力;但实际耕地面积已经大于适宜耕地面积;2000年,实际绿洲面积和实际耕地面积均超出了其适宜规模。1986年和2000年绿洲规模安全系数均为负值,而且2000年绿洲规模不安全性增大。在现状水资源水平下,绿洲内水量不能满足绿洲的生态需求,应协调绿洲生态用水和建设用水的关系,适当退耕还林还草。
- 郭明李新
- 关键词:GIS生态需水
- 基于Landsat-5 TM估算地表温度被引量:32
- 2006年
- 基于Landsat-5 TM的热红外波段(6波段)数据,运用覃志豪的单窗算法估算了张掖绿洲地区的地表温度,结果表明沙漠和戈壁的地表温度最高,水体和绿洲的温度最低,估算的地表温度的结果符合地表水热关系。因此,这种方法能较好地反演出张掖绿洲地表温度的分布状况。
- 李净
- 关键词:TM大气纠正水汽含量地表温度亮度温度
- 1993—2002年中国积雪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被引量:100
- 2005年
- 利用1993—2002年SSM/I被动微波逐日积雪深度反演结果, 研究了我国积雪水资源的分布与变化. 结果表明: 积雪储量近10 a来没有明显的减少或增加趋势, 但是存在年际间的波动; 我国冬季积雪储量主要分布在东北、北疆、青藏高原东部和其边缘地区, 以及华北地区; 东北、北疆和青藏高原地区为我国的稳定积雪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储量小于东北地区, 但年积雪日数大于东北地区.近10 a最大积雪水资源量平均约为102 79 km3, 其中最大年份为1999/2000年度, 约为131 34 km3.
- 车涛李新
- 关键词:水资源积雪被动微波遥感
- 黑河流域中游地下水时空变异性分析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8
- 2009年
-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位时空变异性的响应。首先,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黑河中游地下水的变异特征,进而利用克里格插值拟合黑河流域中游1985年和2005年地下水位时空分布。其次,结合遥感解译生成的1985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叠加分析地下水位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85~2005年间,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位变化表现为冲洪积扇中上部荒漠区地下水位下降显著,而河谷盆地中部和下游河谷绿洲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随机(人为)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增大,整个黑河流域地下水的连通性和脆弱性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区域面积上的自然植被退化,人工灌溉耕地的扩张变化;③地下水位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区域均是自然植被变化加剧的区域,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戈壁增加。进一步分析得出冲积扇下部和河流细土平原耕地扩张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冲积扇中上部地下水位下降和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将影响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系统的补排关系,对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异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 周剑李新王根绪赵洁
- 关键词:黑河中游地统计土地利用变化地下水
- 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进展被引量:62
- 2007年
- 积雪是冰冻圈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被动微波遥感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且能够迅速覆盖全球,在积雪时空变化监测中作用突出.总结分析了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的主要模型,并对其方法、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较详细评述,重点介绍了NASA算法在雪深和雪水当量反演中的应用、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它的改进.讨论新兴的积雪数据同化方法,介绍了同化被动微波观测以改进雪深和雪水当量反演精度的研究案例.评述了我国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的进展,并且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 李新车涛
- 关键词:积雪雪深被动微波遥感
- 一种基于MMS的改进降水径流模型在中国西北地区黑河上游流域的应用被引量:19
- 2008年
- 以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区自然产水区的产汇流机理的研究,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集成环境的开发思想,利用MMS(modular modeling system)模型库中与降水径流相关的模块,通过综合各种产流(包括超渗、蓄满产流)机理、并且根据寒区产汇流的特点对USGS开发的流域PRMS(precipitation-runoff models)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土壤水运动中降雨入渗补给的多层土壤滞后效应模块以及积雪融雪和冻土面积识别模型,建立了适合于寒区流域的分布式PRMS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黑河上游出山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与预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MS建立的黑河上游改进的PRMS模型不仅完全可以模拟和预测黑河上游的产汇流过程,在考虑了冻土的情况下,预测年出山径流量误差小于2.7%;而且模型可以对黑河上游径流组成成分进行分析计算,对黑河上游产汇流机理做进一步阐明。利用改进的PRMS模型,预测分析了黑河上游未来气候和土地覆盖变化情景下流域出山径流变化的趋势,为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周剑李新王根绪胡宏昌钞振华George LeavesleySteve MarkstromRoland Viger
- 关键词:MMS系统内陆河流域
- 黑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被引量:46
- 2005年
- 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FIX,高时空分辨率的SPOT/VEGETATION遥感数据,全球格网化气象再分析资料以及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图,估算了1998—2002年黑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年总量和平均生产力,输出了黑河流域NPP年累积量空间分布格局图、NPP季节动态图,分析了近5a来黑河流域NPP时空变化特征,评价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差异。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PP空间分布及其季相变化特征是流域自然环境、地貌、气候以及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中水分条件是控制黑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PP空间格局的决定因子。1998—2002年黑河流域山区高覆盖度草地和下游荒漠区净初级生产力持续下降,反映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黑河流域的水-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提供科学数据集。
- 卢玲李新Frank Veroustraete
- 关键词:遥感黑河流域
- 兰州市郊区土壤水稳定性微团聚体的组成分析被引量:12
- 2003年
- 微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水稳性的微团聚体质量分数能够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 .通过对兰州市郊区 2 9个样点的分析得出 :水稳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少 ,使得土壤易板结 ,该现象在调查区已经明显出现 ;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的微团聚体质量分数呈正相关 ,但相关性不显著 ;碳酸钙质量分数与土壤中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显著相关 .这在粘粒质量分数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低的钙质土壤中 ,碳酸钙成为土壤团聚体的重要胶结剂 .改善土壤结构必须重视有机肥料的使用 ;灌溉技术要改进 ,传统的漫灌方式不仅对土壤结构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而且浪费水资源 ;
- 赵传燕李林
- 关键词:微团聚体土壤水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