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08JHQ0018)

作品数:13 被引量:80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怀贺灵敏程华敏鲁蓉李强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11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社会
  • 4篇政府
  • 4篇城市
  • 3篇制度逻辑
  • 3篇逻辑
  • 2篇地方政府
  • 2篇动员
  • 2篇社会学
  • 2篇农民
  • 2篇企业
  • 2篇维权
  • 2篇个案
  • 2篇个案观察
  • 2篇城中村
  • 2篇城中村改造
  • 1篇动力机制
  • 1篇知识
  • 1篇知识贡献
  • 1篇善治
  • 1篇社会不平等

机构

  • 14篇西北师范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6篇中山大学
  • 1篇兰州商学院

作者

  • 14篇李怀
  • 1篇王澍源
  • 1篇贺灵敏
  • 1篇申世飞
  • 1篇程华敏
  • 1篇鲁蓉
  • 1篇李强

传媒

  • 4篇西北师大学报...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甘肃行政学院...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广场的生产
2013年
通过分析一个传统集市变成现代城市广场的城镇化过程,深入探讨了政府(权力)、企业(市场)和居民(社会)等三个不同行动者对城市广场生产过程的影响。政府(权力)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对城市广场的功能与性质进行定位,主导城市广场的变迁趋向;市场(企业)受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而进入城市广场,逐步变成一支独立的力量从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以城市居民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则以维权者的角色来影响城市广场的变迁过程,他们用或与政府谈判或以集体抗争的策略来争取自己应得的拆迁补偿,尽可能保全自己的既有利益不受损失。如此,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广场的生产,体现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个行动者之间为实现各自利益目标而相互博弈的复杂竞争的实质,这一过程并不是单方面地受政府主宰的结果。
李怀
关键词:城镇化集市城市广场政府社会
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被引量:19
2010年
社会分层始终是社会学研究关注的核心命题。在马克思、韦伯与涂尔干等三大经典社会学家那里,经济、权力、声望与职业是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生产社会)步入消费社会,以波德里亚、布迪厄、道格拉斯与费瑟斯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深入分析了消费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某种消费文化意味着消费的阶层特征,特定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成为区分社会地位群体的的符号。从现实中的消费社会以及学者们对消费分层的接纳程度来看,消费分层具有了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的合法性基础。
李怀程华敏
关键词:消费社会社会分层合法性
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制度逻辑
2011年
通过实地调查西北地区某个案资源型城市治理的实践过程,从城市政府与企业互动的视角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走向善治的制度逻辑,即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实质是不同的城市治理主体(城市政府、企业与市民)围绕城市的治理行动更多地建立在合乎情理的组织决策与广泛认同基础之上。合乎情理的组织决策与广泛认同的合作规则是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合法性制度逻辑,合乎情理的制度逻辑有利于城市治理的资源动员,合乎情理的制度逻辑体现了城市治理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依赖。
李怀王澍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善治制度逻辑政府企业
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与理论自觉被引量:1
2013年
"社会建设"不仅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耳熟能详的主题词,而且成为最能影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向合理化趋势变迁的重要实践运动。文章梳理了社会学界关于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的"中国经验"总结、以及关于社会建设"核心内涵"的争论。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总结与理论争论体现了明显的"理论自觉"。无论从社会建设的实践还是社会建设的理论争论来看,社会建设的行动绩效当以实现"社会目标"而非实现"政府目标"为趋向,以建设社会公正为基础,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来实现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目标"的中心内容。同时,社会建设的内涵也更需深刻体现"小社会"的意义而非"大社会"的意义。"小社会"意义上的"社会"是不同于政府、市场的独立领域,其实质是建设社会,让"社会"成为一种不同于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站在"小社会"的角度,通过一个目标具体、方向明确、内容系统、措施可行的社会建设来实现一个和谐的"大社会"是社会建设的初衷。
李怀
关键词:社会建设大社会
城市空间结构分化的社会学解析:经典与启示被引量:3
2010年
文章归纳了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经典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经由齐美尔、韦伯、芝加哥学派、列斐伏尔、桑德斯、卡斯特、哈维、索亚、戈特德纳、福柯和吉登斯等著名社会学家的论述,空间视域逐渐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作者借鉴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理论从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社会逻辑等三个方面对转型中国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多元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李怀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空间社会学
地方政府“组织化动员”失效的制度逻辑——对“城中村”改造中地方政府的个案观察
本文通过"城中村"改造的个案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延续了计划体制的"组织化动员"方式。一方面,地方政府是一个结构完整、联系紧密的组织系统,上级政府往往通过"行政压迫"方式来动员"体制内"的下级政府或部门,但是,表面上按科层制...
李怀
关键词:地方政府
集体行动的内部动员过程——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被引量:21
2009年
奥尔森提出的"选择性激励"是防止"搭便车"从而避免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理论,但这一理论是以集体行动内部的组织化与制度化为前提的,而对那些弱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并不具有解释力。在对一次弱组织化的出租车司机集体罢工的个案分析中,提出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两个概念,对弱组织化的集体行动何以可能给予了新的解释。
李怀贺灵敏
关键词:集体行动
农民工求职关系网络的再生产——基于对兰州市江苏籍装修工的案例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对农民工自主求职行为的实地调查,探究他们在不利制度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策略。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农民工求职选择的障碍,但农民工并没有被动地受制于这种不利环境的约束,他们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特征的求职路径——构建与拓展关系网络来获得工作机会。农民工对关系网络的策略性建构与运作促使许多原本不利的因素转变为求职的有利条件,农民工的关系网络也因此在持续的求职实践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上述问题研究对认识转型中国社会的农民工求职行为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李怀李强
关键词:农民工求职关系网络
城市空间扩展中失地农民“种楼”的理性与维权——从“握手楼”景观到农民消极应对“城中村”改造的个案观察被引量:9
2010年
"城中村"改造的个案发现,失地农民从"种楼"到消极应对地方政府的"城中村"改造实践,表明了农民生存理性的延续和经济理性的觉醒。城市空间的扩展并没有自然带来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的提高,反而强化了失地农民的"种楼"欲望,"拆一还一"是失地农民支持"城中村"改造的底线,保护祠堂是失地农民维权的神圣"权杖","股份固化"是失地农民维权的制度基础,村民、外来务工人员与地方企业三者之间的"共生利益链"是"握手楼"难拆的市场支持。
李怀
关键词:失地农民经济理性维权
“组织化动员”失效的制度逻辑——一个“城中村”改造中地方政府的民族志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城中村"改造的个案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延续了计划体制下的"组织化动员"方式。一方面,地方政府是一个结构完整、联系紧密的组织系统,上级政府往往通过"行政压迫"方式来动员"体制内"的下级政府或部门,但是,表面上按科层制规则运作的地方政府内部实质上存在明显的"自治区"现象,让政府有关制度的产生或执行过程变成了不同部门之间"讨价还价"的利益竞争过程,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行动效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同样用"体制内"的"组织化动员"方式来动员"体制外"的村集体组织,但村集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已不存在计划体制下的权力依附或资源依赖关系,其不仅不屈从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反而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内部的"自治区"现象来扩大与地方政府博弈的机会空间,导致地方政府用"体制内"方式动员"体制外"资源的能力明显弱化。如此,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不支付经济成本的"组织化动员"走向失效。
李怀
关键词:城中村地方政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