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10029)

作品数:7 被引量:60H指数:4
相关作者:卢璐许远旺李增元谢伟民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新型农村社区
  • 2篇新型农村社区...
  • 2篇农村
  • 2篇农村社区
  • 2篇农村社区建设
  • 2篇乡村
  • 2篇逻辑
  • 2篇村社
  • 1篇新农村
  • 1篇新农村建设
  • 1篇秩序
  • 1篇秩序重建
  • 1篇中国乡村
  • 1篇社会风险
  • 1篇社会管理
  • 1篇社会管理创新
  • 1篇社会生活
  • 1篇社会生活共同...
  • 1篇社区建设
  • 1篇生活共同体

机构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作者

  • 5篇卢璐
  • 4篇许远旺
  • 2篇李增元
  • 1篇谢伟民

传媒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甘肃行政学院...
  • 1篇中国社会公共...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末端治理:包容性发展视阈下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被引量:3
2014年
农村是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末端,是基层及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改革以来,乡村步入大分化、大流动、大重组的历史性转型,农村基层治理呈现封闭化、空心化、断裂化的特征,农民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为破解转型期乡村社会管理困局,一方面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着力夯实基层组织和民生建设,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短板"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当前乡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内在要求,从组织体系、技术支撑、政社合作、体制机制方面推进协同创新,走出一条开放融合、权利均等、制度保障、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及包容性发展格局。
许远旺卢璐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社会管理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与方向被引量:16
2012年
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表明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及基层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重大转型与嬗变,乡村日益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从村民自治过渡到社区自治、从行政和生产共同体迈向社会生活共同体,基层社会组织与管理方式也逐步从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治理转变为政社分工与合作共治的多中心治理。
卢璐许远旺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
建构认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意识的生长被引量:9
2012年
建构认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题中应有之义。近代以来,现代性外力的形塑不仅加速了乡村的衰败,而且导致乡村社区认同日趋式微。重建乡村社区认同是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价值旨归,必须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增强社区的吸引力和归属感;再造社区公共空间和符号资本,强化人们对社区的文化和心理认同;发挥社区成员主人翁意识,大力开展社区参与和志愿服务活动,发扬光大社区公共精神。
卢璐许远旺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
利益依赖与工具性认同: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反思--基于四川省蒲村的实证研究
2013年
如何理解农民认同与行动逻辑是近年来农村研究者关注的重心之一,既有的学术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区域性差异及认同与行动单位的统一性,但是总体上来看,现有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四川蒲村的历史性考察发现,农民的认同与行动单位与村庄历史记忆强度和村庄利益内部依赖程度两个因素有着内在联系。在现实中,利益一方面可能消减传统认同,另一方面消减的传统认同单位由于利益刺激也可能被激活,但这种被激活的认同单位并非具有价值性意义,而是具有工具性意义,凸显个体选择性认同与行动单位的策略性、游离性和利益倾向性。实际上,利益依赖基础上的工具性价值,是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基本逻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现实场景下,基于利益及历史记忆程度的不同,农民的认同与行动单位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它是农民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性手段,同时认同与行动单位并非完全一致。
谢伟民李增元
关键词:逻辑
集体产权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出路被引量:13
2014年
集体产权是传统农村社区治理运行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实践运行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与村治制度交织在一起,村社一体、政经合一,资地不分、资产统合,户产一体、利益捆绑。在开放、流动社会中,具有封闭、排外、束缚特征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构筑出了外在开放、内在封闭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这正是导致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深化改革,重构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走出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社会自由流动,构造新型城乡关系,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城乡社会融合的关键所在。
李增元
关键词:集体产权制度
中国乡村共同体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走向被引量:19
2015年
针对传统乡村社区的性质与特征,学界先后提出过"村落共同体""宗族共同体"以及"市场共同体"几种不同的界说。虽然这些观点也注意到村落的开放性尤其是"基层市场共同体"的联系,但主要是采取一种整体性和静态的视角,将乡村视作一种相对封闭和自治体。晚清以降,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启动,域外因素日益介入乡村治理,加剧了乡村官僚化和行政化趋势。在国家整合及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经济、政治手段改造乡村社区,在部分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及后果。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应走"服务嵌入"之路,通过"服务下乡"重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许远旺卢璐
关键词:社会生活共同体乡村社区历史变迁
市场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及秩序重建
2013年
市场化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和重要事件。改革开放30余年的实践证明,市场取向的改革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而且推动了政治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不过,市场化大转型作为一项整体性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及民众生活的影响冲击也是全方位和史无先例的。当前,在历史发展新的十字路口,只有科学准确地理解所处时代及其阶段性特征,积极防范和应对市场化转型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风险,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规划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及未来选择。
许远旺卢璐
关键词:市场化社会风险秩序重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