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707200)

作品数:15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曾科刘亦夫周磊宁小康杨博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发动机
  • 5篇燃料
  • 5篇柴油
  • 4篇双燃料
  • 4篇双燃料发动机
  • 4篇燃机
  • 4篇燃料发动机
  • 4篇内燃
  • 4篇内燃机
  • 3篇天然气
  • 3篇天然气发动机
  • 3篇燃烧
  • 3篇朗肯循环
  • 3篇柴油引燃
  • 2篇余热
  • 2篇汽油
  • 2篇汽油机
  • 2篇燃烧特性
  • 2篇控制策略
  • 2篇换热

机构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天津大学
  • 2篇湖南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北京绿能高科...

作者

  • 7篇曾科
  • 5篇刘亦夫
  • 3篇杨博
  • 3篇田华
  • 3篇舒歌群
  • 3篇周磊
  • 3篇宁小康
  • 2篇王双
  • 2篇孙璐
  • 2篇刘敬平
  • 2篇高文志
  • 2篇卫海桥
  • 2篇赵健
  • 2篇刘丽娜
  • 2篇尉星
  • 1篇于国鹏
  • 1篇赵智超
  • 1篇夏孝朗
  • 1篇任承钦
  • 1篇蔡德宏

传媒

  • 4篇内燃机工程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润滑与密封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内燃机学报
  • 1篇汽车安全与节...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一种双朗肯联合循环的工质对优选被引量:1
2013年
工质的热力性能是朗肯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故为了回收处于不同品味的发动机排气、冷却水余热、汽轮机中膨胀后的工质乏气的能量,本文针对一种双朗肯联合循环,选择了water-Ethanol,water-R123,water-R1270,water-R134a和water-R290五种工质来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工质下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循环热效率方面,water-Ethanol系统最优;在系统膨胀功方面,water-R123系统最优。Water-Ethanol系统的第二级循环的体积膨胀比最大,需采用两级或多级膨胀机。
刘丽娜舒歌群田华赵健于国鹏
关键词:工质热力性能系统性能
汽油机与斯特林联合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2015年
依据2.0DCVVT汽油机全负荷的试验数据,对不同转速下尾气能量的数量及品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排气温度及可用能特点,建立了斯特林机与汽油机联合循环模型。采用二阶简单分析法对汽油机与斯特林联合循环工作过程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了汽油机的转速、排气温度,斯特林发动机的转速、压力等参数对斯特林机的回收功率及联合循环输出功率的影响规律。针对汽油机3000r/min,30%、60%、90%负荷工况下进行联合循环试验,得到一定工作压力下斯特林机最佳工作转速,联合循环系统总功率提高了0.210~0.254kW,相当于汽油机功率的0.69/6~1.37%,尾气经过回收利用后排气温度大幅度降低,改善了排气情况。
李广华高文志张栋黄宇王双
关键词:内燃机汽油机
柴油机与斯特林机联合动力循环仿真被引量:1
2013年
提出将柴油机高温尾气作为斯特林发动机外部热源,构建联合动力循环,进而探究柴油机工况参数对斯特林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在确定斯特林发动机主要结构参数前提下,采用GT-Power和Simulink软件建立了柴油机与斯特林机的联合热力循环仿真模型。通过改变柴油机工作参数,得到斯特林机指示功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斯特林机指示功率随着柴油机负荷及涡后温度的增而逐渐增大;在柴油机喷油提前角逐渐减小时,斯特林发动机功率略有上升,但柴油机的功率降低明显。最后,提出了柴油机-斯特林复合发动机模型,并在理论上进行能量利用率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复合发动机使柴油机的平均有效功率增加约10%。
王双高文志谢必鲜韦慧勇
关键词:内燃机柴油机斯特林发动机余热回收
内燃机燃烧放热率的典型特征参数对比以及对热-功转换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基于汽油机多种工况的燃烧放热规律与指示热效率的实测结果,对评价内燃机热功转换过程相位的4种典型燃烧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与对比,指出了某些特征参数在结论方面的偏颇之处,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从指示热效率的角度来看,放热规律曲线面心值位置并不是越靠近上止点越好,有效膨胀比值也不是越大越好;而对于单一评价参数,如50%放热量或最高爆发压力所对应的曲轴转角位置,其评价指标没有唯一性.相对而言,采用有效膨胀比评价发动机的燃烧是最合理的.
刘敬平夏孝朗赵智超詹樟松张晓宇胡铁刚
关键词:汽油机燃烧放热规律
发动机排气余热换热器传热窄点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以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排气换热器窄点为研究对象,针对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排气换热器窄点位置确定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简单快捷的确定窄点位置的新方法-平衡点法。选取R123为工质,对不同窄点温差下的各循环参数进行计算,得到了各参数值。结果表明:随着窄点温差取值的增大,换热面积与换热量等循环参数都呈减小趋势,并且在较小窄点温差值变动时对上述参数影响更加显著。传热窄点温差的取值要综合考虑传热效果、系统性能与经济性因素。
李晓宁舒歌群田华卫海桥王之东
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
汽车发动机舱散热性能实验及数值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针对后置式汽车发动机舱过热问题,以某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运用3D/1D数值耦合方法,建立了发动机舱散热系统的耦合计算数值模型.通过耦合数值计算,对不同环境温度和车速条件下的机舱发动机部件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机舱空间流量系数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对流换热系数、流量系数的一般性规律,并拟合了相应的经验关系式,为发动机冷却系统一维模型以及发动机舱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参数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机舱热流场分析,发现不同的机舱布置形式下,对流换热系数和机舱流场有明显影响.
任承钦蔡德宏刘敬平樊明明
关键词:流场机舱对流换热系数
排气再循环下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循环变动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在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上开展了结合排气再循环(EGR)的循环变动特性研究,分析了不同EGR率和引燃油量下的循环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引燃油量下,随着EGR率的增加,燃烧循环变动增强,缸内平均最大压力和平均指示压力下降,缸内最大压力和平均指示压力与缸内最大压力对应的曲轴转角之间的相关性减弱;引入EGR,缸内最大压力升高率减小,与曲轴转角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燃烧速率下降;EGR率与循环变动系数呈非线性关系。输出扭矩不同,引燃油量对循环变动特性的影响不同,低负荷下过高和过低的引燃油量均会使得缸内平均指示压力循环变动加剧,负荷升高时引燃油量对循环变动系数的影响不太明显。
孙璐刘亦夫周磊曾科
关键词:发动机柴油天然气
含氧燃料添加对引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细颗粒排放的影响
2014年
为了降低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的颗粒排放,在改装的柴油机上试验研究了含氧燃料碳酸二甲酯(DMC)添加对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燃烧和颗粒排放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含氧燃料掺混比下的燃烧参数和颗粒排放特性发现:随着引燃燃料中DMC掺混比的增大,引燃燃料中含氧量(氧的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加,滞燃期逐渐推迟,初始燃烧放热率峰值增大,初始燃烧期逐渐延长,总燃烧持续期不断缩短;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的颗粒排放呈现单峰分布,随着引燃燃料中含氧量的增加,颗粒数量浓度峰值粒径向大颗粒粒径方向移动,颗粒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同时减小,当引燃燃料中含氧量达20%时,颗粒质量浓度降幅达70%,颗粒数量浓度降幅达86%。因此,引燃燃料中添加含氧燃料DMC是一种降低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颗粒排放的有效方法。
周磊宁小康郑瑜刘亦夫曾科
关键词:含氧燃料天然气发动机柴油引燃
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不同喷射时刻和引燃油量下的燃烧和颗粒排放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在一台改装的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上对不同的柴油喷射时刻和引燃油量(喷射油量)下的燃烧和颗粒排放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相关的燃烧和颗粒排放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射时刻和引燃油量的变化,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的颗粒排放呈现单峰分布,其粒径分布无太大的变化,峰值粒径出现在29nm附近。随着喷射时刻的提前,纳米级颗粒数量浓度显著增加,颗粒的质量浓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滞燃期逐渐推迟,总燃烧持续期先减小后缓慢增加,相应的放热率曲线型心在逐渐靠近上止点后逐渐远离;随着引燃油量的增加,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滞燃期和总燃烧持续期持续减小,放热率曲线型心逐渐靠近上止点,发动机排放颗粒的数量浓度明显减小,但其颗粒的质量浓度逐渐增加。
周磊唐利军宁小康刘亦夫曾科
关键词:内燃机天然气发动机柴油引燃燃烧特性
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单元的设计与控制策略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改善传统的基于标定数据的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性能,开发了天然气进气歧管顺序喷射电子控制单元(ECU),提出了基于原柴油机喷油脉宽信号实时采集的燃料等热值替代控制策略,并在一台经过双燃料改装的高压共轨发动机上对该系统的引燃油喷射、天然气喷射、原机喷油脉宽信号实时采集等功能,以及等热值替代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基于标定数据的控制系统相比,所提出的控制单元及其相应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双燃料发动机的动态控制性能;该系统设计正确,工作稳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天然气喷射正时对双燃料发动机总碳氢(THC)排放的影响,实验表明:天然气喷射正时变化对双燃料发动机THC排放有显著影响,通过实时控制天然气喷射正时,可以避免过早喷入天然气,降低双燃料发动机的THC排放,特别是在中小负荷下,排放的最大降幅可达32.6%。
杨博刘亦夫尉星曾科
关键词:双燃料天然气电子控制单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