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k119)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郭传梅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十七年文学教学新探
- 2012年
-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显得相对薄弱,但它的价值却不容忽视。通过整体观照与历史还原相结合的方法,突破十七年文学教学原有单一的政治评判模式,把握其"工农兵"文艺建构与超越的特质,即文学思潮的交替演进、认同与焦虑的作家心态以及革命性叙事的建构与超越,认为十七年文学在受到政治意识形态规约的同时,又蕴涵了自身所特有的精神超越性品格。
- 郭传梅
-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教学
- “工农兵”文艺的建构与超越——十七年文学综论
- 2012年
- 关于十七年文学,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都不免失之简单,而应尽可能重返文学现场,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客观、理性的审视。作为"为工农兵"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其文学思潮在规范与质疑中交替演进,创作主体具有认同与焦虑的心态特点,文学作品则主要有建构与超越这两大叙事类型,总体上体现了对"工农兵"文艺的建构与超越。
- 郭传梅
-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
- 论《上海的早晨》的创作心理被引量:1
- 2012年
- 作为一部解剖学范本式的作品,《上海的早晨》却遭受了评论界的冷遇,这是很遗憾的。在城市文艺主要应为工人阶级服务这一创作思想指导之下,作者周而复不惜笔墨正面描写工人,并屡次加以修改提纯,但在"后记"中却对修改内容和定稿时间进行伪饰。相较而言,有关革命的审美记忆显得苍白,而和资本家有关的都市风情的内容,却在被批判的形态下呈现出自身的魅力,同时仅经发表前的一稿增删,就浮华尽现,且基本定型。上述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源自作家革命的焦虑与浮华的暗恋相交织的创作心理,折射了政治意识形态对一代作家创作的影响。
- 郭传梅
- 关键词:《上海的早晨》创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