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5-yw04)

作品数:7 被引量:102H指数:5
相关作者:廖七一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翻译
  • 3篇翻译规范
  • 2篇语言
  • 2篇语言规范
  • 2篇晚清
  • 2篇文学翻译
  • 1篇译介
  • 1篇译语
  • 1篇晚清文学
  • 1篇文学
  • 1篇现代白话
  • 1篇翻译语言
  • 1篇符号化
  • 1篇白话
  • 1篇变格
  • 1篇《哀希腊》

机构

  • 7篇四川外语学院

作者

  • 7篇廖七一

传媒

  • 2篇外语教学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外国语
  • 1篇上海翻译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被引量:4
2011年
五四时期时逢文学翻译时尚从晚清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新青年》有关翻译本质、功能、策略和语言形式的论争,《新青年》同人在批判晚清翻译传统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文学翻译实践,一校一刊的主导意识形态等,营造和构建起现代翻译叙述空间。
廖七一
《哀希腊》的译介与符号化被引量:15
2010年
自从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将拜伦的《哀希腊》介绍给国民以来,该诗已有数十个译本。翻译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译,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诗做出的解读与诠释,绝非仅仅是翻译技艺的追求。此外,文学家对这首诗的挪用和模仿,文革期间翻译家近乎仪式化的翻译行为,这些都说明拜伦的《哀希腊》已经转化为民族救亡与个人精神追求的符号象征,参与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甚至民族精神思想的建构。
廖七一
关键词:《哀希腊》译介符号化
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被引量:3
2010年
翻译是引发中国传统语言流变的最重要中介之一。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晚清以来的语言通俗化趋势及《新青年》等杂志围绕白话展开的论争,构建了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白话语言规范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学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国人语言与思维的现代化。
廖七一
关键词:翻译现代白话语言规范
从“信”的失落看清末民初文学翻译规范被引量:7
2011年
1898年严复提出信、达、雅三原则,译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现代译学的肇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原则的核心"信",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实践中被悬空,并未产生规范和引导文学翻译的作用。通过对翻译文本、相关的副文本和元文本的研究发现,文学翻译的实用理性、译意的翻译策略、归化的表现形式,以及译家与读者"共谋"而认可和接受的多种译作形态,构建了当时主流的翻译规范。
廖七一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规范
晚清集体叙述与翻译规范被引量:6
2011年
社会叙述理论为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晚清主流叙述中的"陆沉"、"睡狮"和"老大帝国"首先经由"士大夫"的概念叙述逐渐进入集体叙述。政治小说和爱国诗歌受到译者和读者的青睐,而与中国情势不太相干的文学翻译也通过选择性挪用或元文本的诠释而与民族的救亡启蒙产生关联。翻译成为表征、建构和强化社会集体叙述的主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廖七一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规范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被引量:58
2009年
规范是描述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对规范社会学定义的分析,比较图里、切斯特曼、诺德、赫曼斯以及列费维尔等对翻译规范的描述发现,人们对翻译规范的界定不尽相同,但规范是以某一文化共同体普遍认可和接受为前提,以奖惩为实施手段的社会化行为,具有文化特殊性、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翻译文本、相关的副文本和元文本则是描述和考察翻译规范的基本途径。
廖七一
关键词:翻译规范
晚清文学翻译语言的“变格”被引量:14
2011年
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共同期待和接受的语言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翻译时逢语言规范变动不居、不同规范彼此冲突的过渡期。诗歌、短章用文言翻译,长篇用白话翻译是其基本形态。然而,"林译说部"风靡一时,引发了翻译和创作语言规范的"变格"。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白话不可逆转地取代文言而成为翻译与创作的主流规范。
廖七一
关键词:语言规范变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