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203-05)
- 作品数:4 被引量:145H指数:4
- 相关作者:崔高阳陈云明曹扬张文辉李荣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石河子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50
- 2012年
- 种群结构是植物种群的重要属性,反映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组配方式和发展趋势;种群分布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配置状况或分布状态,反映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蒋雪琴等,2009)。
- 周建云李荣张文辉何景峰
- 关键词:辽东栎近自然经营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间伐强度
- 近自然经营对辽东栎林优势乔木更新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3年
- 对黄龙山辽东栎林设置未间伐(对照)、13.4%材积强度间伐后天然更新(弱度间伐)和30.0%材积强度间伐后人工补植油松(强度间伐)试验,研究不同强度近自然经营间伐措施对辽东栎林立地环境、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林木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后林地可利用养分增加,尤其是土壤全N含量;间伐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间伐样地;优势乔木(辽东栎、油松和茶条槭)幼苗幼树数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与对照相比,间伐样地幼苗幼树存活率高,高生长量增加;在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油松需要人工促进更新,而辽东栎和茶条槭均能够天然更新;近自然经营间伐措施能够促进辽东栎次生林立地环境改善,加快优势林木更新进程;间伐30.0%后人工补植油松更适合当地辽东栎次生林的抚育管理。
- 周建云李荣何景峰张文辉
- 关键词:近自然经营间伐辽东栎林
- 陕西省森林各生态系统组分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4
- 2015年
- 研究森林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氮(N)磷(P)化学计量关系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陕西省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N、P含量均以林下灌草层植物和枯落物层较高,乔木层植物和土壤层较低;N:P值则稍有不同,以枯落物层最高,土壤层最低,其他各层差异不显著;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分别为0.72–11.99 mg·g^(–1)、0.47–1.07 mg·g^(–1)和1.86–14.84。0–1 m土层内N含量、N:P值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p<0.05),P含量则不随土层发生明显变化。2)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多表现为阔叶林高于针叶林,但其差异不显著。3)生态系统同一组分内,N、P含量间极显著正相关,N、P含量与N:P值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关系,但是土壤层内N、P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各组分间,枯落物层与乔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的N、P含量和N:P值也均极显著正相关,而枯落物层与灌木层植物无显著相关关系。4)生态系统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随空间变化表现不尽一致,总体上呈稳态。该文通过对N、P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组分间所存在的养分循环联系,这些联系中也表现出分异特征,而分异可能由各自所执行的不同生态功能所致。
- 崔高阳曹扬陈云明
- 关键词:氮磷森林生态系统针叶林阔叶林
-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分析被引量:41
- 2015年
- 为明晰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基于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2011年调查所得样地实测数据,对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90.75 Tg,土壤层、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2.14%、26.52%和1.34%;其中,栎类碳储量在各森林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44.17%),中、幼龄林是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约占总碳储量的49%。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23.70 t·hm–2,土壤层最大,枯落物层最小,植被层居中;碳密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升高,同一龄级表现为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生态系统。此外,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分布格局不尽一致,反映了森林覆盖面积及森林质量对碳储量的影响。未来应加强林地抚育管理水平,增加造林再造林面积以增加碳储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崔高阳陈云明曹扬安淳淳
- 关键词:碳储量森林生态系统龄级栎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