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210)

作品数:19 被引量:126H指数:7
相关作者:张严峻严菊英陈爱平杨劲松陈瑜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病毒
  • 6篇分子
  • 4篇沙门菌
  • 4篇膜炎
  • 3篇电泳
  • 3篇疫情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脉冲场
  • 3篇脉冲场凝胶电...
  • 3篇脑膜
  • 3篇脑膜炎
  • 3篇分子分型
  • 3篇分子流
  • 3篇分子流行病学
  • 3篇暴发疫情
  • 3篇病原学
  • 2篇毒力
  • 2篇毒力基因
  • 2篇毒性

机构

  • 7篇福建省疾病预...
  • 7篇浙江省疾病预...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江阴市疾病预...
  • 1篇湖州市中心医...
  • 1篇浙江省慈溪市...

作者

  • 6篇张严峻
  • 5篇杨劲松
  • 5篇严菊英
  • 5篇陈爱平
  • 4篇龚黎明
  • 4篇严延生
  • 4篇卢亦愚
  • 4篇郑金凤
  • 4篇陈寅
  • 3篇陈建辉
  • 2篇陈瑜
  • 2篇徐海滨
  • 2篇郑书发
  • 2篇熊美琴
  • 2篇邹伟华
  • 2篇余斐
  • 2篇杨秀惠
  • 2篇潘伟毅
  • 2篇徐昌平
  • 2篇罗朝晨

传媒

  • 4篇病毒学报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和耐药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和耐药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对福建省66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并对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66株鼠伤寒沙门菌分为32个PFGE型,P1、P8型为优势型别,其中40.9%(27/66)的菌株为P1型,10.6%(7/66)的菌株为P8型,51.52%(34/66)的试验菌株归于P1和P8型别;耐药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将抗生素分为4类,其中头孢类和环丙沙星(氟喹诺酮类)是较高敏感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4.42%(61/66)和62.12%(41/66);P1型在多重耐药严重的菌株中(>6耐)为优势型别,占该类菌株数的56.82%,以6耐为分界,P1型菌株在两组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8型菌株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1和P8型是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的PFGE分型的优势基因型,其中P1型与多重耐药严重的菌株(>6耐)间存在关联性;头孢类和环丙沙星(氟喹诺酮类)仍是当前治疗福建省严重耐药鼠伤寒菌的主要药物。
杨劲松陈建辉林杰郑金凤严延生陈爱平
关键词:鼠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耐药性
腹泻样本中创伤弧菌的检测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部分地区腹泻患者创伤弧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2010年6-10月采集的标本,经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于37℃增菌后,划线纤维二糖多粘菌素E平板于40℃培养18~24 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在144份腹泻患者粪便样本中检测分离到2株创伤弧菌,阳性率为1.39%(2/144);均为生物Ⅰ型,其基因型为vcgC/16S rRNA B型。药敏结果显示分离的创伤弧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如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结论在监测的腹泻样本中分离到具有较强致病能力的创伤弧菌,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应加强对海水产品和腹泻样本中创伤弧菌的检测及耐药分析,预防创伤弧菌的感染暴发。
潘军航叶菊莲朱敏罗芸张政
关键词:创伤弧菌腹泻
五重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呼吸道病毒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五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并鉴别流感病毒A(Flu A)、流感病毒B(Flu 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以及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nH1N1)的方法。方法以人细胞RNA酶P基因为内参,用Primer Express 3.0设计PCR引物和探针。用一系列不同滴度的病毒培养物和不同来源的呼吸道病毒分别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分析。结果该法灵敏度较好,可测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mL)为0.02~0.2的病毒量,特异性达100%,每对引物和探针只检测出相应的病毒,无交叉反应。已确诊的nH1N1、Flu B、RSV感染患者的样本用该法均成功地测出。结论建立的五重荧光定量RT-PCR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较高,可检测出多种呼吸道病毒,对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崔大伟郑书发范剑楼滨余斐秦志梅邹伟华吴英萍陈凌晓陈瑜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
福建省志贺菌PFGE分型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志贺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情况,描述基因群的流行及分布特征,探讨优势血清群的变迁规律。方法收集2005-2010年志贺菌96株,分离自临床患者。选择NotⅠ进行酶切,H9812作为脉冲场凝胶分子量标准。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电泳酶切指纹图谱,运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按照100%的相似度可将34株福氏志贺菌酶切图谱分为27种PFGE型别;将62株宋内志贺菌酶切图谱分为43种PFGE型别。根据TENOVER原则,福氏志贺菌有2个优势基因群G1-G2,宋内志贺菌有4个优势基因群GI-GIV。优势基因群集中分布于7~10月,其他PFGE型别分布比较分散,无明显时间和地区的聚集性。结论福建省志贺菌分子分型呈现多样性,宋内和F4c的某些基因群可能逐渐演变为福建省优势且稳定的志贺菌流行菌株。
杨劲松李海丹陈爱平罗朝晨郑金凤严延生
关键词:志贺菌分子分型
福建省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和前C区基因变异特征分析
2018年
为研究福建省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多样性及变异规律,了解该人群HBV-DNA的病毒学特征。收集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通过巢式PCR法扩增其HBV基因序列,比对NCBI数据库中标准基因型序列,分析HBV基因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及前C区的序列变异情况,并对这些变异可能造成的病毒抗原表达,疫苗逃逸,患者病症改变等情况进行探讨。最终成功扩增82例HBV全长基因序列,其中B基因型56例,C基因型26例。基因组特定功能区序列分析发现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在S区(23.2%)、BCP区(61.0%)和前C区(29.3%)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主蛋白(HBsAg)主要抗原决定簇a决定簇45.8%位点出现了变异,这些变异位点中包括与肝炎重症化及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的位点(aa126、aa129、aa145等)。位点G1896A(19.5%),G1764A(11.0%)和A1762T(9.8%)依然是BCP/前C区的主要突变位点。而位点A1752G(25.6%)高突变率的出现在BCP区应引起关注。此外位点G1764A(χ2=5.742,P=0.030)、A1896G(χ2=14.392,P=0.000)以及A1762T/G1764A(χ2=7.289,P=0.012)的突变更容易发生在HBeAg阴性的样品中;而位点A1846T(χ2=11.882,P=0.003)、A1762T(χ2=6.561,P=0.038)和A1896G(χ2=6.958,P=0.030)的突变与HBV-DNA的病毒载量存在一定相关性。总之,福建省慢性HBV感染者在HBV不同基因功能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一些与HBeAg表达情况、HBV-DNA载量、疫苗免疫逃避及肝细胞癌发生具有相关联的变异位点已经出现,BCP区A1752G位点的高频率出现应值得关注,对于这些变异位点的患者应加强监测。
李东杨秀惠陈致飞张苏晗郑凝旋潘伟毅周勇周勇
关键词:基因变异前C区
2009~2010年福建省分离自沙门菌病患者的肠炎沙门菌分子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肠炎沙门菌的流行状况,更好地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方法]2012年对2009~2010年分离自福建省沙门菌病患者的30株肠炎沙门菌菌株采用分子分型及检测毒力基因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0株肠炎沙门菌中,按照100%的相似度酶切图谱分为13个PFGE型,其中P1型5株,P4型7株,为优势型别。根据TENOVER原则,可得到1个优势基因群G1(包含P1~P7型),合计23株,占76.67%。prgH、sopB、invA、sitC、sifA、iroN基因均阳性,spvB基因阳性的13株(占43.33%),pefA基因阳性的22株(占73.33%)。[结论]2009~2010年福建省肠炎沙门菌PFGE分型呈现多态性,存在1个优势基因群G1,携带多种毒力基因。
杨劲松陈爱平陈建辉徐海滨郑金凤严延生
关键词:肠炎沙门菌毒力基因
浙江省2008-2009年三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的病原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分析浙汀省3起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诺如病毒分子特征。方法收集监测期间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并选择部分阳性标本扩增部分多聚酶区(RdRp)和衣壳蛋白区,同时采用3’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3’ends)扩增诺如病毒基因组3’末端,获得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架(ORF)2和ORF3序列。结果3起暴发疫情共检测标本62份,诺如病毒阳性41份,其中诺如病毒Ⅰ(GⅠ)基因组阳性27例,Ⅱ基因组(GⅡ)阳性9例,GⅠ+GⅡ阳性5例。结果显示,引起浙江省2008—2009年3起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诺如病毒具有病毒基因型的多样性,包括GⅠ.8、GⅡ.b、GⅠ.2与GⅠ.6重组株、GⅠ.8和GⅡ.b混合感染。结论诺如病毒是浙江省病毒性腹泻暴发疫情的重要病原体,呈现出病毒基冈型的多样性,并在省内首次检测到诺如病毒的重组和混合感染毒株。
龚黎明葛琼陈寅卢亦愚张严峻严菊英周敏史雯
关键词:诺如病毒分子特征
福建省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为分析福建省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采集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筛查麻疹病毒核酸。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麻疹病毒核酸筛查阳性咽拭子及Vero/Slam细胞培养阳性产物,对麻疹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羧基(COOH)端634个核苷酸(Nucleotides,nt)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最终分离获得1株麻疹病毒株,26条麻疹病毒N蛋白羧基末端450个nt序列。亲缘性分析发现,所有福建麻疹毒株与WHO D8基因型参考株(MVi/Manchester.GBR/30.94)在亲缘关系树上同属一个大分支,两者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Amino acid,a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4%~99.1%和96.7%~98.0%。其中2014年的福建毒株MVs/Fujian.CHN/28.14和MVs/Fujian.CHN/30.14与越南胡志明市2014年分离株MVs/HoChiMinh.VNM/11.14及美国纽约2013年分离株MVs/New_York.USA/19.13的nt同源性为100%;2019年的毒株MVs/Fujian.CHN/25.19与泰国龙仔厝府2018年分离株MVs/Samut_Sakhon.THA/8.18的nt同源性为100%;而剩余的23个监测毒株则与日本神户2019年分离株MVs/KobeC.JPN/28.19的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100.0%和99.3%~100.0%。在病毒N蛋白羧基端150个氨基酸位点上,福建株与WHO D8参考株存在3~5个氨基酸位点差异。而与现用的疫苗株(Shanghai⁃191)相比,存在17~19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其中有14个氨基酸位点为所有福建株共有的变异位点,这些位点的变异总体上未对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造成明显改变。结论是福建省成功分离获得1株D8基因型麻疹毒株。D8基因型为福建省发现的输入性麻疹基因型,病毒N蛋白羧基端氨基酸位点上与疫苗株相比均出现了差异位点。
李东杨秀惠张苏晗陈致飞张海荣潘伟毅周勇
关键词:麻疹病毒输入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预防性健康体检沙门菌快速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real-time PCR在从业人员沙门菌快速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分别用real-time PCR方法及分离培养法对沙门菌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以分离培养法为金标准,real-time PCR进行筛检试验,结果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8.1%,阳性似然比为51.63,阴性似然比为0,符合率为98.2%,Kappa值为0.87,阳性预测值为78.1%,阴性预测值为100.0%。从成本效益分析来看,real-time PCR虽在检测成本上略高于分离培养法,但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缩短健康证办证时间,提高办证效率。结论 real-time PCR方法结果判读客观性强,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省时省力,可用于从业人员沙门菌的快速筛查中。
刘晓骏张宏宾吴斌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沙门菌健康体检
福建省2005-2010年志贺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通过检测福建省志贺菌的毒力基因,了解我省不同志贺菌菌群及血清型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以及流行模式,评估不同菌型的危害性,为菌痢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运用PCR扩增技术,对2005-2010年福建省腹泻病人中分离的104株志贺菌进行ipaH、set1(set1A和set1B)、sen、ial四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分析各毒力基因的阳检率以及毒力基因的分布模式。结果 ipaH、set1(set1A和set1B)、sen、ial毒力基因的阳检率分别为100%、36.54%、66.35%、64.42%,其中set1基因在B群(福氏志贺菌)和D群(宋内志贺菌)的阳检率分别为85%和6.25%;104株志贺分为8种毒力基因分布模式命名为I-VIII,IV型是B群志贺菌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67.5%),VI型是D群志贺菌优势基因携带模式(39.06%),同时D群中I型、VII型和V型基因模式分布也较高。结论 ipaH可作为志贺菌属的鉴定基因,set1毒力基因主要存在于福氏志贺菌(B群)中;B群志贺菌有一个集中优势的基因流行模式IV型,D群有较多的相对优势基因流行模式;说明在志贺菌进化过程中存在复杂分化形式,同时毒力基因的插入和缺失在菌型的变异和分化中有一定的相关性。
陈爱平李海丹熊美琴许英英杨劲松罗朝晨郑金凤严延生
关键词:志贺菌属毒力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