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9070)

作品数:7 被引量:116H指数:5
相关作者:周辉冯夏庭胡其志郑颖人陈卫兵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3篇边坡
  • 2篇岩石力学
  • 2篇应力
  • 2篇水流
  • 2篇温度
  • 2篇结晶岩
  • 2篇边坡稳定
  • 1篇电站
  • 1篇洞群
  • 1篇岩土
  • 1篇岩土体
  • 1篇遗传算法
  • 1篇引水
  • 1篇引水隧洞
  • 1篇引水隧洞群
  • 1篇预警
  • 1篇预警指标
  • 1篇蠕变
  • 1篇蠕变试验
  • 1篇三轴蠕变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武...
  • 2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帝国理工学院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冯夏庭
  • 6篇周辉
  • 2篇胡其志
  • 2篇潘鹏志
  • 1篇江权
  • 1篇庄心善
  • 1篇房敬年
  • 1篇梁玉雷
  • 1篇杨雪强
  • 1篇张传庆
  • 1篇丁梧秀
  • 1篇赵尚毅
  • 1篇张振华
  • 1篇陈卫兵
  • 1篇郑颖人
  • 1篇周辉
  • 1篇崔强

传媒

  • 4篇岩土力学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第九届全国岩...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群允许最小间距研究被引量:24
2008年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群最大的特点是埋藏深、地应力高、外水压力大。这一极端复杂的赋存环境给4条引水隧洞的中心线间距确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首先通过流-固耦合的数值计算方法,对洞间岩体塑性区贯通与否、隧洞壁面关键点位移曲线拐点、收敛位移是否超出相关规范共3种判别标准进行分析后,得到引水隧洞群最小理论间距值为50m。进而在类比与引水隧洞本身相邻的辅助洞和国内外几个典型深埋隧洞的洞径、埋深和间距的基础上,综合确定深埋引水隧洞群的最小允许中心线间距为52m,为当前设计采用60m洞间距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江权冯夏庭周辉
关键词:引水隧洞
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边坡稳定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分析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的思想和特点,设计了动态交叉率和动态变异率,提出了一种新的优秀个体保存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边坡稳定分析的模拟退火混合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罚函数优化了该模型.
胡其志周辉庄心善
关键词:遗传算法自适应边坡数学模型
考虑岩土体流变特性的强度折减法研究被引量:39
2008年
用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稳定性时,不需要事先假定滑面的位置和形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在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方面仅考虑其弹塑性,而忽略了岩土体的流变性。流变是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很多边坡产生大变形乃至失稳都与岩土体流变具有一定关系。采用强度折减原理,分析了岩土体流变特性对边坡变形及稳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岩土材料的流变特性使强度折减时每点的变形值增大,对边坡稳定具有不利影响。
陈卫兵郑颖人冯夏庭赵尚毅
关键词:强度折减法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基于设计安全系数及破坏模式的边坡开挖过程动态变形监测预警方法研究被引量:32
2009年
由于地质和结构特征的不同造成的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存在差异以及同一边坡在不同施工开挖阶段的变形规律和量值也存在差别,采用工程类比方法获得的单一的静态的边坡监测预警指标无法表达某一边坡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动态的变形规律和特征,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设计安全系数和破坏模式的边坡开挖过程中动态变形监测预警指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糯扎渡水电站溢洪道消力塘边坡755~740m开挖过程变形监测预警指标的确定,通过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边坡开挖过程中是稳定的,分析与工程实际是相符的。研究表明,基于设计安全系数和破坏模式的边坡开挖过程动态监测预警指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用于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动态变形监测预警是可行和有效的。
张振华冯夏庭周辉张传庆崔强
关键词:边坡开挖破坏模式预警指标
结晶岩开挖损伤区的温度–水流–应力–化学耦合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介绍国际合作研究计划DECOVALEX-THMC的TASKB关于结晶岩开挖损伤区温度–水流–应力–化学耦合研究的部分进展情况,给出结晶岩开挖损伤区温度–水流–应力–化学耦合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以典型地下实验室(如瑞典?sp?硬岩实验室)的试验为基础,进行开挖损伤区的形成与演化机制规律分析,建立弹性、弹塑性、黏弹塑性的THMC分析模型,开发高效的数值分析软件系统,并分析结晶岩开挖损伤区温度–水流–应力–化学耦合作用行为,通过各个研究小组背靠背的研究,然后进行成果对比、相关专家对分析结果的技术审查,以及修改和更新,以获得比较准确模拟结晶岩开挖损伤区的THMC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结晶岩开挖损伤区温度–水流–应力–化学耦合研究工作指南,为高放核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
冯夏庭潘鹏志丁梧秀J.A. HUDSON周辉
关键词:岩石力学结晶岩技术审查
屈服面角点奇异性的非平滑处理对塑性应变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Mohr-Coulomb屈服面的边界角点奇异性问题,使得屈服面在这些部位的微分出现不连续现象,给数值分析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此问题,平滑及非平滑处理方法得以应用,其中,非平滑处理方法中的回代求导法和塑性应变增量求和法等因易于实现而应用较多。这些方法精度的研究多相对于某些典型算例而进行的,而对于塑性应变的发展遵循何规律,非平滑处理方法对塑性应变产生何影响,如何评价这种影响效应等等问题尚未在理论上被深入研究。为此,在传统塑性位势理论的框架内对塑性剪应变的发展规律,以及通过非平滑处理后塑性剪应变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发现,在角点奇异性屈服面的非平滑处理方法中,最终推导出的塑性剪应变出现不连续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平滑处理对塑性应变存在影响效应(即不连续效应),故对于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这些方法的影响效应,具体评估其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对相应问题的适用性,以便正确选择所采用的处理方法。
胡其志周辉杨雪强
温度周期作用下大理岩三轴蠕变试验与理论模型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为了解温度周期作用对大理岩蠕变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温度-应力-渗流耦合的岩石力学三轴流变试验系统对大理岩进行了不同温度及温度周期变化下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大理岩试样在不同温度及温度周期变化下轴向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温度及温度周期变化下蠕变的变形机制,掌握了温度对大理岩三轴蠕变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且建立了考虑温度及温度周期变化影响的改进的Burgers模型。理论值与试验结果非常接近,表明考虑温度及温度周期变化的改进Burgers模型适合描述大理岩的黏弹性蠕变特征。为长期暴露于外部环境下的岩质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梁玉雷冯夏庭周辉房敬年
关键词:岩石力学大理岩三轴蠕变试验本构关系
结晶岩开挖损伤区的THMC研究
介绍了国际合作研究计划DECOVALEX-THMC的TASK B关于结晶岩开挖损伤区EDZ(Excavated Damage Zone)THMC研究的部分进展情况,给出了结晶岩开挖损伤区THMC耦合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以...
冯夏庭潘鹏志丁悟秀周辉J.A.Hudson
关键词:结晶岩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