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4-BG-01)
-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4
- 相关作者:胡大一刘文玲李翠兰李蕾王吉云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11例随访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 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的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的LQTS的疗效。方法 对11例LQTS患者行LCSD手术,术后定期进行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随访观察。结果 所有LCSD手术均成功,1例术后有Homer’s综合征。术后2±7天,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平均心率(HR)基本不变,最大HR由术前的103±14次/分略下降到术后的97±12次/分,而最小HR由43±5略升高到46±5次/分;运动试验中所能达到的最大HR明显下降,由术前的145±16次/分降低到术后的127±11次/分(P〈0.01,n=10)。随访16(14—25)个月,QTc值由术前的0.55±0.05下降到0.48±0.04s(P〈0.01,n=11);同时发现手术后LQTS患者ECG上有顿挫T波变光滑的现象。随访期间1例有过3次短暂晕厥发作,其余患者皆无症状。结论 LCSD对药物不能控制的LQT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 李翠兰胡大一王吉云刘文玲梅运清商利华马山马志敏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长QT综合征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T波
- 普通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EF2A第11外显子的基因变异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在普通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中的变异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63例散发急性心梗和207例非冠心病个体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的基因序列,并比较其异同。结果按SSCP电泳条带的多少和泳动距离将标本分类后,随机选取200例病例组和101例对照组进行DNA直接测序,共发现4个多态位点:A位点,8290-8319CAG重复序列,呈长度多态,导致翻译产物421-430之间谷氨酰胺q个数呈4~15个不等;B位点:8320-8334呈ccgccgccaccaccg和ccgccaccaccg两种多态,导致翻译产物431-435脯氨酸p个数为4~5个不等;C位点,同义变异8334G→A;D位点,同义变异8382G→T。4个多态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本实验未发现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上的突变。结论普通急性心梗人群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存在4个多态位点,但这些多态位点似乎与心梗的发病无关。
- 武东李翠兰胡大一刘文玲李蕾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急性心肌梗死基因变异基因多态性
- 国人II型长QT综合征临床特点及KCNH2基因变异被引量:7
- 2006年
- 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脏病。特征性表现为心电图上QTc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导致的晕厥和猝死。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明确遗传性LQTS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或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突变造成的,目前已发现1 ̄8种类型,致病基因分别为KCNQ1、KCNH2、SCN5A、ANK2、KCNE1,KCNE2、KCNJ2和Cav2.1。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中国遗传性II型LQTS(LQT2)患者的临床特点及KCNH2突变。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对来自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77个遗传性LQTS家系筛查了LQT2致病基因KCNH2,观察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77例LQTS家系先证者中,心电图表现为LQT2者42例(54.5%),平均年龄(26.7±12.7)岁,QTc(580±70)ms,发病年龄(17.3±11.5)岁。晕厥触发因素包括运动、情绪激动和铃声刺激等。目前已经发现了9个KCNH2突变,其中4个为首先发现;另外还发现5个KCNH2的核苷酸多态性。证明LQT2为中国最常见的LQTS;中国LQT2患者心电图表现与临床特点与欧美LQT2患者有所不同。
- 刘杰胡大一刘文玲李翠兰秦绪光李运田李蕾李志明董玮李京湘戚豫王擎
- 关键词:长QT综合征晕厥基因突变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 2022年
- 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我国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199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选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研究的193例LQTS患者,本研究选取其中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北京同仁医院进行LCSD手术的28例患者。QTc>550 ms或首次发病≤1岁或携带高危突变的为高危组(n=13),QTc介于500~55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中危组(n=10),QTc<50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低危组(n=5)。对3组患者行传统或经胸腔镜(VATS)LCSD手术。随访至术后20年,收集术前基线资料及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数据,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数据采集、心脏事件发作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对不同危险分层以及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28例行LCSD手术的LQTS患者中,女性23例(82.1%),手术时年龄20.5(15.0,37.5)岁,传统术式11例(39.3%),VATS-LCSD术式17例(60.7%)。19例(67.9%)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4例LQT1、12例LQT2、1例LQT1/LQT2混合型、2例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术后随访189.3(138.7,204.9)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访率为10.7%(3/28),失访3例均在中危组。随访期间1例(4.0%)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在高危组),3例(12.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均在高危组),12例(48.0%)患者再发晕厥(低危组2例,中危组3例,高危组7例)。与术前相比,LCSD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心脏事件人年均发作次数降低[术后1年(0.2±0.1)次,末次随访(0.5±0.8)次,术前(3.5±3.3)次,P<0.001]。末次随访时QTc值较术前缩短[(489.0±40.1)ms比(545.7±51.2)ms,P<0.001]。在术前基础QTc值≥500 ms且完成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55.0%)在末次随访时QTc值缩短至<500 ms。无任何�
- 李旭李翠兰刘文玲刘彦国王吉云李剑锋马志敏胡大一
- 关键词:QT延长综合征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预后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对长QT综合征患者U波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为进一步理解T波和U波的关系及U波在长QT综合征(LQTS)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对11例LQTS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评价其手术前后及跟踪期间ECG上U波和T波变化。结果术后QTc(校正的QT间期:从0.50±0.05s到0.47±0.03s,P=0.02)、QTp(从QRS波起始到T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37±0.07s到0.33±0.06s,P=0.041)和QTpc(校正的QTp:从0.37±0.07s到0.34±0.05s,P=0.006)均显著缩短。同时QU间期(从QRS波起始到U波结束)、QUc(校正的QU间期)、QUp(从QRS波起始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QUpc(校正的QUp)却无显著改变。TpTe(同一导联上T波顶点到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无显著变化,但TpTe-max(12导联中最早的T波顶点到最晚的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代表跨壁复极离散度:0.21±0.09s到0.18±0.07s,P=0.02)显著降低。U波幅度、T波幅度及U/T幅度比值均无显著变化,但TpUp(T波顶点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16±0.06s到0.19±0.05s,P=0.041)显著增加。手术后2天内,多数患者U波更明显并叠加于T波之上形成T-U融合现象;但随后融合程度逐渐减轻。结论LQTS患者的U波与T波具有不同的起源机制,因此在诊断LQTS测量QT间期时不应包含U波。
- 李翠兰胡大一王吉云刘文玲史旭波杨进刚梅运清许玉韵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长QT综合征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U波QT间期跨壁复极离散度
- 国人确诊及疑似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变异筛查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国人Brugada综合征(BrS)患者及疑似者中SCN5A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对5例确诊和12例疑似BrS患者及部分家属进行临床分析并随访,用直接测序法检测SCN5A基因多态/突变情况。结果在1例确诊者中发现R1913C错义突变;在17例患者中共发现10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分别为G87A、703+130G>A、1141-3C>A、A1673G、G3578A、3840+73G>A、4245+81G>T、4245+82A>G、4299+53T>C、T5457C。其中在1例疑似患者中发现的位点4245+81G>T为首次报道。结论首次在BrS患者中发现R1913C突变;同时在一例疑似患者中发现了1种新SNP4245+81G>T。
- 仇晓亮刘文玲胡大一路亚枫李蕾孙艺红李翠兰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BRUGADA综合征SCN5A
- 长QT综合征家系KCNQ1 S145L和KCNH2 Y475C基因新突变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中国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LQTS最常见的基因KCNQ1和KCNH2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77个遗传性LQTS家系,筛查了LQTS致病基因KCNQ1和KCNH2,观察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结果77例先证者心电图表现为LQT1者24例、LQT2者42例、LQT3者3例,8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年龄(27.6±16.4)岁。QTc(561±70)ms,发病年龄(17.6±14.7)岁。晕厥触发因素包括运动、情绪激动和铃声刺激等。目前已经发现了4KCNQ1突变和7KCNH2突变,其中6个为首次发现。结论LQT2为中国最常见的LQTS;本组发现KCNQ1和KCNH2各1个新突变;中国LQTS患者心电图表现和临床特点与欧美LQT患者有所不同。
- 刘文玲胡大一李萍李翠兰秦绪光李运田李蕾李志明董玮戚豫王擎
- 关键词:晕厥基因突变长QT综合征
- 长QT综合征KCNH2基因突变L413P和L559H的致病机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长 QT 综合征致病基因之一 KCNH2基因 L413P 和 L559H 突变的致病机制。方法 DNA 定点突变技术构建 L413P 和 L559H 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法转染人胚胎肾细胞表达。用膜片钳技术记录 KCNH2通道电流变化情况,观察 HERG 蛋白表达和细胞内定位情况。结果电生理学显示 L413P 和 L559H 突变后完全无电流。在转染 L413P 或 L559H 的细胞中只观察到未成熟 HERG 蛋白,而转染 WT 的细胞可观察到成熟和未成熟两种 HERG 蛋白形式。L413P 和 L559H 突变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周围的局部区域,提示突变蛋白滞留于内质网中而 WT 蛋白均匀分布在细胞膜核细胞质中。L413P 或 L559H 与等量野生型质粒共转染后电流相比无显著变化。低温与 E-4031不能纠正 HERG 突变的异常。结论 L413P 和 L559H 突变可引起突变蛋白转运障碍,但基因表达和电生理学结果显示突变对野生型无负显性作用,突变的致病机制可能是单倍体不足。
- 李翠兰胡大一刘文玲李蕾王洪涛齐书英龚秋明周正锋
- 关键词:QT延长综合征基因离子通道
- HERG基因Y475C突变致2型长QT综合征的机制探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HERG基因Y475C突变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DNA定点突变技术构建Y475C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法转染人胚胎肾细胞进行表达。转染后48h用膜片钳技术记录KCNH2(亦称HERG)通道电流变化情况,明确Y475C突变导致2型长QT综合征的机制。结果电生理学研究显示与野生型通道电流相比,Y475C突变单独或与等量野生型质粒共转染时电流密度均显著降低,并且通道激活特征,包括V1/2(半激活电压)和K斜率因子也有显著改变。Y475C对通道失活特征无显著影响。结论Y475C突变通过负显性抑制效应以及通道门控特性的改变导致该基因编码的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显著降低是引起患者QT间期延长的机制。
- 王洪涛李翠兰胡大一刘文玲李宁浦介麟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长QT综合征HERG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