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MZ001)

作品数:9 被引量:294H指数:6
相关作者:郝亚明朱荟吴情操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民族
  • 3篇社会融合
  • 3篇民族关系
  • 3篇居住
  • 3篇居住隔离
  • 2篇社会结构
  • 2篇二元对立
  • 1篇多民族
  • 1篇多民族国家
  • 1篇研究述论
  • 1篇移民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民族
  • 1篇制度化
  • 1篇三种范式
  • 1篇社区环境
  • 1篇述论
  • 1篇同化
  • 1篇同化理论
  • 1篇团结

机构

  • 8篇南开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8篇郝亚明
  • 2篇朱荟
  • 1篇吴情操

传媒

  • 2篇民族研究
  • 1篇世界民族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民族概念体系中的若干二元对立存在被引量:3
2012年
民族概念作为民族理论与民族实践的起点,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由于民族概念自身的复杂性及理论整合的欠缺,民族概念体系内部在民族的本质属性、构成要素、形成方式、起源时间等基本理论问题上充满矛盾和张力,并逐步形成了文化与政治、主观与客观、原生与建构、永存与现代等若干二元对立的存在。二元对立对应着民族概念的重点与难点,对其进行解析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双重意义,也可为概念体系的重构提供建设性思路。
郝亚明
关键词:民族二元对立
美国的种族居住隔离:理论与现实被引量:13
2013年
种族居住隔离被视作美国社会的基本组织特征,因而也成为审视美国种族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独特视角。其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与历史进程、现实因素、意识形态和学术传统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本文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美国种族居住隔离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形成机制的三种主要解释范式进行了详细介绍,试图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勾勒出这一社会现象的基本面貌。
郝亚明
关键词:居住隔离种族关系
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被引量:100
2015年
群际接触能通过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等机制来提升群际关系,而接触效果的泛化和接触方式的拓展进一步使得群际接触理论的政策应用价值大幅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是有条件和存在限度的。严重违背最优条件可能导致消极接触并对群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而诸如群体文化差异和利益竞争等问题也无法在群际接触的理论框架中得到彻底解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与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预设基本一致,群际接触的相关研究对于我国促进族际交往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郝亚明
关键词:民族关系
城市与移民:西方族际居住隔离研究述论被引量:26
2012年
族际居住隔离的普遍存在及其复杂的社会后果,使得这一社会现象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学术研究和社会政策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在对西方研究文献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进程中族际居住隔离的形成原因、社会后果、作用机制、政策干预以及存在的争议等问题进行全面概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族际空间分化问题的严峻挑战,而西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郝亚明
关键词:城市移民族群关系社会融合
美国种族居住隔离理论的三种范式被引量:7
2016年
种族居住隔离是美国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及现实意涵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且在一定程度上型塑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族群关系。大量实证与理论研究力图解释这一现象,对其中三种主流解释范式的理论观点进行简要归纳和评述。空间同化理论主要从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适应的角度来理解居住隔离,被称为"阶级理论";住所分层理论主要从种族化的住宅市场来理解居住隔离,被称为"种族理论";居住偏好理论则认为居住隔离是以文化相似性为基础的居住选择的结果,被称为"文化理论"。三种理论范式之间表面上存在竞争性关系,实质上则是各有侧重,具有强烈的互补性。
朱荟郝亚明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被引量:120
2015年
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长期忽视社会结构的基础性与限定性作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提出是对多民族社会结构断裂的纠偏和修复。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具有路径创新的意义,它是一种新型、多向、平等的社会结构模式,其目的在于创造有机的民族团结。社会融合具有消除社会结构分割、社会资源排斥、社会心理疏离的三重意涵,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内在目标高度契合。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融合是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
郝亚明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融合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
冷漠与支持:情境空间视角下的群体性利他行为被引量:1
2011年
考察三个广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个案,从情境空间的视角对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探究。发现情景空间的制度化程度是解释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在特定的情境空间中,施暴者的负面标定、受害者的"嵌空间"身份、制度化角色的干预以及旁观者的人口特征等因素都是抑制或催发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影响变量。
朱荟吴情操
关键词:制度化
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被引量:71
2015年
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两个层面来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其目标在于从根本上形成一个民族互嵌型社会。民族互嵌型社会是一种与西方平行社会相对立的多民族社会形态,它具有构建有机民族团结的基本功能。在新形势下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局,既要注重在宏观层面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也要注重在微观层面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区环境。
郝亚明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关系社会结构社区环境
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理论、应用及反思被引量:1
2012年
在民族本质属性问题上历来存在着文化与政治的二元对立,由此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带来诸多困扰。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概念体系对此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并有望为现实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本文从民族构建的基本纽带入手,对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概念体系的理论形成、应用领域和局限反思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郝亚明
关键词:文化民族政治民族二元对立
共1页<1>
聚类工具0